游九锁山.入九锁山门

肥马轻裘到此难,名标九锁翠微间。

天开洞府几千载,地隔风尘此一关。

谢屐空怜迷雁荡,苏诗不是梦庐山。

他生修得清缘在,拟扣金堂觅大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肥美的马匹和轻软的皮衣在此难以抵达,名声却高悬在九重锁链间的翠微峰峦。
这洞天福地已存在了数千载,地势偏远,如同一道隔绝尘世的关隘。
谢灵运的木屐空自怜惜这雁荡迷人的景色,苏东坡的诗篇并未描绘出庐山的梦境。
来世若有清净缘分,我将前来敲响金碧辉煌的大门,寻找那长生不老的归宿。

注释

肥马轻裘:形容富贵人家的华美车马。
九锁翠微:九重锁链般的山峰,翠绿的山色。
谢屐:谢灵运的木屐,代指诗人足迹。
迷雁荡:雁荡山,以其美景令人迷醉。
梦庐山:比喻如梦如幻的庐山景色。
金堂:金色的大厅,象征尊贵或仙境。
大还:长生不老,道教术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所作的《游九锁山.入九锁山门》,描绘了作者游历九锁山的艰辛与对山中仙境的向往。首句“肥马轻裘到此难”,形象地写出进入山中的道路崎岖,即使是乘坐肥美的马匹和华丽的衣裳也显得困难重重。接着,“名标九锁翠微间”点出九锁山的秀美与隐秘,仿佛被翠绿的山色所包围。

“天开洞府几千载”暗示九锁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洞穴,仿佛是自然开辟的仙人居所。“地隔风尘此一关”进一步强调山的幽静与远离尘世的特性,它是人们心灵的一道屏障,隔绝了世俗的纷扰。

“谢屐空怜迷雁荡,苏诗不是梦庐山”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前人如谢灵运(曾游雁荡山)和苏东坡(曾梦游庐山)的羡慕,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九锁山独特景色的期待和向往,希望能在此找到类似的心灵寄托。

最后两句“他生修得清缘在,拟扣金堂觅大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在来世能够修得与九锁山的清净缘分,并期待在此寻找到超脱尘世的归宿,即“大还”,象征着精神上的解脱和回归自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九锁山的险峻、幽深和历史底蕴,以及诗人对它的神往,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游九锁山.过石壁丹泉二亭

华表鹤归处,林深别有天。

云阴生石壁,杉影落丹泉。

宇宙名山在,神仙古洞悬。

归来凡骨换,寂照起三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游九锁山.栖真洞

闻有真人白日升,洞天千古卓崚嶒。

顶高绝似撑华盖,穴暝初疑入武陵。

秋静石枰空晕藓,寒生泉缝忽悬冰。

依依谷口斜阳在,已觉熏风湿杖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焦山寺

山裹中流小梵林,宝莲鳌背翠沈沈。

半空但觉烟岚合,三面不知风浪深。

仙井浴丹开晓日,海门浮玉澹秋阴。

洞深瑶草无人采,瘗鹤残碑浸碧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疏懒为四明何君赋

野意云同散,闲门草自新。

不知世网密,为谢客车频。

风月兼忘我,山林亦恕人。

咸阳叹黄犬,荣辱古为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