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名为《题冯子良司马<北上草>(其一)》,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跌宕旧游地,驰驱此日身”描绘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回忆与今日奔波忙碌的现实之间的鲜明对比。跌宕,意指变化无常,这里既指过去的游历经历的起伏,也暗含了人生境遇的多变。驰驱,则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当前为生活奔波的状态,充满了忙碌与辛劳。
接下来的“山川共风景,城郭异人民”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山川依旧,风景如故,但城郭中的人们却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这不仅是地理环境与人物的更迭,更是时代变迁、人事沧桑的象征。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出一种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康乐余歌咏,平原孰主宾”则将思绪引向历史与文化。康乐,即南朝宋的著名诗人谢灵运,以山水诗著称。此处借“康乐余歌咏”表达了对过去文人雅士风流韵事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现代生活中难以寻觅到类似的精神寄托。而“平原孰主宾”,则是在问,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谁是真正的主人和宾客?这不仅是对当下社会角色的反思,也是对个人身份定位的探索。
最后,“十年池草梦,诗意总酸辛”收束全诗,将情感推向高潮。十年间,诗人或许有过许多梦想与追求,但最终却发现,这些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酸楚与无奈。这里的“池草梦”,既是比喻,也是象征,它代表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历史文化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往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复杂人生境遇中的自我反思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