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乱

浮生未百年,遘乱何频数。

我生未毁龀,戎马盈辇毂。

天南远行迈,十载警猿鹤。

五十始衰白,甘泉烽燧烛。

六十解簪组,惨见邦国覆。

出门无与语,浩歌泪盈掬。

谓当忍饥寒,即此事耕凿。

如何沴气缠,薪尽火犹伏。

天运有循环,影响一何速。

往返机上梭,得失一丘貉。

独怜穷海民,举步荆棘触。

念昔杜陵叟,麻鞋走南北。

老病卧瀼西,犹闻两京复。

渊明生不幸,甲子手亲录。

归去掩荆扉,终老守松菊。

晞发最激烈,醉碎石与竹。

汐社联吟朋,题诗满杭睦。

坐思荼蓼甘,暇想寒谷燠。

九源洵通衢,漏茅亦华屋。

劫风何足悲,秋阳未为酷。

洗耳忧盗泉,息影愁恶木。

千秋庾信哀,万古唐衢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李传元的《伤乱》表达了对社会动荡频繁、个人生活困苦的深深忧虑。诗中,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却遭遇战乱不断,从幼年时就身处战车之中,南行远征,十年间警报不绝于耳。五十岁开始衰老,国家烽烟四起,六十岁时卸下官职,目睹国破家亡,无处诉说,只能独自悲伤。他试图以农耕自给,但灾祸仍如薪尽火炽。诗人感慨世事轮回,得失无常,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起伏不定。

对于民间疾苦,诗人深感同情,提及杜陵老人虽贫困但仍关心国家大事,陶渊明选择归隐,坚守松菊。诗人自己也以激烈的心情关注时局,与朋友吟诗共勉,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怀有希望。他以自然景物比喻世事变迁,表达对乱世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诗人引用庾信和唐衢的典故,表达对历史悲剧的哀叹,以及对和平与公正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乱世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1)

李传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甘泉乡人冷斋读书图

二石儒林宗,高名继坡颍。

家书七百通,学术商之稔。

岳岳衎石翁,碑版照五岭。

晚岁刊经说,传注遍收捃。

参考阙其疑,雠校心惟谨。

先生学尤力,万轴朱蓝靓。

琳琅诸父贻,卷过南阳井。

学海为上驷,文鉴亦神品。

览观不自足,异籍频搜诇。

经访公库本,韵求汲古影。

吴郡怀杜诗,南阳忆耿秉。

惟时藏书家,别下迹最近。

振绮若拜经,一瓻乞通请。

善本遇辄校,三史尤精审。

缺漏补正义,杂揉理索隐。

班有特斋藏,志取南雍本。

副墨曾过录,细字目为首。

嗟从雕搜兴,一书恒数锓。

数曲亦已难,婪取那可尽。

何况字句间,异同细已甚。

半部蟫蠹馀,求之金百饼。

书仓困检点,舟车艰载捆。

奚如萃一编,朝夕便观省。

肉弗义不遗,眉列目易醒。

坐卧挟与共,得一馀可屏。

先生老学官,辛苦仰寸廪。

豪侈输绛云,浩翰谢千顷。

徒以精力勤,敌彼金布赈。

孤灯一对勘,百城俨吞并。

平生苜蓿感,官斋颜以冷。

犹闻念长安,千里致脩脡。

爰知友于笃,匪直文誉并。

厚德族党钦,清芬子孙引。

一帧六丁遗,宝视宗彝鼎。

形式: 古风

移居吴中述怀(其一)

补写澹台墓上诗,黄花迎笑我来迟。

扶衰怕履曾行迹,忏惑仍留最后痴。

生处自应叹华屋,归飞犹复拣寒枝。

登临换却看山服,幻尽烟云未觉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移居吴中述怀(其二)

结庐仍傍少城隈,七返须陀剩一来。

树石无情能说法,松萝好在且衔杯。

推愁远堕九州表,誓墓常衔万古哀。

一卧从今凡几劫,揵椎声里鼾如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观新历日

白头又见一年春,眯目愁看历日新。

眼断辽天无过雁,心寒客籍少遗民。

距程百里潮声远,寄恨千秋涕泪陈。

出世固应难问世,勉修六度答君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