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饮者怜渠有典刑,见渠借箸眼偏青。
平生闭口不论事,晚岁搜肠求独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受世事摧残的饮者,通过对渠水的怜悯和借箸眼神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心声。诗人杨万里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却又内心渴望独醒的高士形象。
"饮者怜渠有典刑"一句,通过对渠水的同情来表达诗人对于那些被束缚和规制之物的理解与共鸣。"见渠借箸眼偏青"则透露出诗人细腻的情感观察力,他从渠水借助筷子以维持生计的行为中,读出了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
"平生闭口不论事"表明诗人一向不轻易发表对世事的看法,而是选择沉默。这种态度可能源于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或是对言谈举止所带来的风险的深刻理解。
"晚岁搜肠求独醒"则是一个转折点,诗人在晚年时期开始寻求内心的觉醒和独立思考,这不仅反映了个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也可能暗示着对周遭世界的一种清醒认识。
整首诗通过对渠水的观察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勾勒出一位老者在晚年寻找内心独醒之路的形象。这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对精神独立的追求,是诗人智慧和生命经验的结晶。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江南十里九青山,江北无山只野田。
更遣野田无远树,郭熙尽巧若为传。
望中四野掌般平,远树成行一带横。
树外天容仍淡白,不愁树影不分明。
雨中来看堑池塘,自与畦丁细校量。
更放水痕高几许,浮荷犹剩若干长。
来朝还入鳄鱼乡,未到潮阳到揭阳。
休说春风归路远,只今去路不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