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四)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
从前亲近的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
从前总是在一起,现在遥远的像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秦国人。
在即将离别之际,越发觉得情谊日益亲切。
麋鹿遇到好草总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来吃,它可以用来比喻我宴饮嘉宾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赠给远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会酌饮此酒,以叙我们平日的亲爱之意。

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比喻,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篇“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两句,用生长在同一树上的枝叶来形象地描绘出朋友之间天然的联系和情感的纽带。

接着,“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情谊,将其视作普世的亲情,没有人是孤独的旅者。这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兄弟般相待。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强调了与对方的血肉联系,如同同出一体的兄妹。紧接着,“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则通过古代神话中的鸳鸯比喻朋友之间的转换和变化,表达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慨。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描述了过去彼此亲密无间,现在却如同遥远的胡人和秦人一般,这里的“邈若”形容距离之远,情谊之断。紧接着,“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担忧,同时强调着不论时间如何流转,那份深情总会日益更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借用鹿鸣声中带有对野草的渴望,来比喻待客之情。最后,“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则是诗人通过送酒表达希望对方能在离别时稍留片刻,以慰藉一生的深情。

整首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纽带。

收录诗词(974)

无名氏(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驱。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八)

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

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古诗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形式: 古风

陇西行

邪径过空庐,好人常独居。

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

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

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

揽辔为我御,将吾天上游。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玉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