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为嫌太孤高,邂逅松梅友。
忽与竹同评,是遇知音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孤傲品格的自我鉴赏,以及对知音难求的感慨。开篇“为嫌太孤高,邂逅松梅友”两句,通过与松梅为伴来形象地说明诗人的高洁情操,并非刻意追求,这种境界是出于天性。"忽与竹同评"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物(竹)之间的和谐相处,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达观自在的情怀。
至于“是遇知音不”这一结尾,反转出诗人的感慨。尽管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高远的精神状态,但仍旧无法摆脱对知音难求的渴望和无奈。这既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交流与理解的需求,也凸显了古代士人在精神追求上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既孤傲又渴望沟通的复杂情感世界,是对个人品格与精神境界的一种深刻描绘。
不详
滔滔天地间,非我安知我。
大儿王子猷,小儿文与可。
先生啸诺馀,尝欲访青士。
门生可举舆,不必命儿子。
翁仲为余泣,江头负月明。
一从少陵死,此路断人行。
夜月玉堂前,春风紫盖边。
想君都看破,宁与我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