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赠送给友人韩建宁的第二首作品,表达了对韩建宁应召出仕的感慨与祝愿。首句“忆公典选继昌黎”中,“公”指韩建宁,他被选任似有韩愈(昌黎先生)之风,诗人回忆起他的选拔过程。接着,“是我学人行卷时”表明诗人曾以韩建宁为榜样,视其为学术上的楷模。
“香火奉祠虽觖望”表达了诗人对于韩建宁离任后地方上可能失去他的教诲和指导的遗憾,但同时也理解这是仕途的必然。“簿书栖邑尚淹期”暗示了韩建宁在地方官署的工作繁重,时间长久。
“长年敢有飘零恨,末路欣逢陶冶私”中,“长年”指韩建宁,诗人安慰他在仕途上虽然有时会有漂泊之感,但在晚年能遇到知遇之恩,也是一种幸运。“陶冶私”暗指韩建宁能在此地发挥所长,有所作为。
最后两句“自度才能不堪举,直思求地勉寒饥”则是诗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才力有限,只能寄希望于韩建宁能在新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解决生活中的困顿。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既有对友人的鼓励,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人才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