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春日闲居(其六)》。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首句“乞归君已见”,诗人向君主请求辞官归隐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回应,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削迹我何求”一句,诗人进一步强调自己不再追求任何功名利禄,已经达到了心灵上的解脱。
“交态疏能变,时名久自休”两句,诗人通过描述人际关系的淡薄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疏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名利都会逐渐消逝,这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归隐的生活方式。
“中原来病色,万里入春愁”描绘了诗人对中原地区病态社会的忧虑,以及对远方万里之外春愁的感慨。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最后,“不是忘机客,还惊海上鸥”一句,诗人自比为不为世俗所动的隐士,却担心自己的存在会打扰到海上的鸥鸟。这一比喻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谨慎,生怕自己的归隐生活影响到周围的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