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所作的《咏史》第四首,主要评论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关羽、魏延。前两句“关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暗指关羽虽勇猛,但无法与历史上以智谋著称的淮阴侯韩信相比;魏延则进一步被贬低,暗示他的才能不足以与韩信相提并论。
后两句“流星只缓身徂落,一木终能作邓林”运用比喻,将诸葛亮比作流星,虽然光芒耀眼但最终会陨落,然而即使如此,他的智慧和影响如同邓林(古代神话中的神木,传说中支撑天穹的巨木),象征着诸葛亮虽已去世,但其影响力如同大树般深远,支撑着后世。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赞扬了诸葛亮的智谋和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其他人物进行了适度的贬抑,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