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岩逢不二和尚

幽岩幻出支公面,瘦壁玲珑点葱茜。

百年一室锁青烟,涧石霜松几回变。

师言少日住西山,南内风光眼曾见。

武皇七年四月时,搭衣曾上戒坛殿。

白头等死入名山,四十三年若流电。

榔梅插得大十围,又见曾孙头似霰。

夜深屈指数朝贤,青山阅人如邮传。

元美伯玉今在无,可惜聪明死编撰。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鉴赏

此诗《虎耳岩逢不二和尚》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描绘了一次与高僧的偶遇,以及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幽岩幻出支公面”,以“幽岩”为背景,仿佛幻化出了古代高僧支遁的面容,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瘦壁玲珑点葱茜”,描绘了岩石的形态和周围环境的清幽,通过“瘦壁”、“葱茜”等词,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百年一室锁青烟,涧石霜松几回变。”这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一个“锁”字,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凝固,而“几回变”则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师言少日住西山,南内风光眼曾见。”这里通过高僧的话语,回忆起年轻时在西山的生活,以及曾经见过的南内风光,进一步深化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武皇七年四月时,搭衣曾上戒坛殿。”这一段描述了高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白头等死入名山,四十三年若流电。”高僧以白发苍苍之身,选择在名山中度过余生,四十三年的时光仿佛电光石火,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理解。

“榔梅插得大十围,又见曾孙头似霰。”榔梅生长壮大,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曾孙头似霰”则象征着家族的传承,生命的延续。

“夜深屈指数朝贤,青山阅人如邮传。”夜晚深沉,诗人屈指计算着朝中的贤士,而青山则如同邮传一般,见证了无数人的兴衰更迭。

最后,“元美伯玉今在无,可惜聪明死编撰。”引用了其他文人的名字,表达了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一次偶遇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隆中偶述

苍藤老蔽幽溪石,瘦锷棱棱网苔迹。

想得山中抱膝时,凉云如水树纹碧。

山莎满地刺花红,草堂斜掩一池风。

杖声跕跕冲山鸟,道是鹿门庞德公。

开尊叠唱梁甫吟,黄头丑妇拔钗篸。

踏花趁石穷幽崄,行尽溪桥闻怪禽。

一朝龙甲腾色水,尽泻清江浇玉垒。

西连邺虏东狡吴,坐策行筹几回死。

晚年只手扶庸主,文泣鬼神战风雨。

炎火不光汉数穷,消得英雄愤几许。

五丈原头石辗尘,烟霜薮却白纶巾。

始知伊吕萧曹辈,不及餐云卧石人。

形式: 古风

黄平倩至玉泉以书见要倍道趋之马上感旧有作

晓枕浓和发清嚏,知是佳人呼我字。

翩然一鹤自东飞,衔得巴江笺子至。

蜡花满幅堆明峦,要我共踏青溪翠。

怒帆一掣截长波,马不待?捶以辔。

颓蓝叠绿泻平田,缬林稠叶点清腻。

当时京国好兄弟,射堂佳月城西寺。

几年抛没叹吹云,又作飞鸿留爪地。

老去怕逢缘熟人,梦回每说金华事。

欲知销折几番心,看我衣衫重叠泪。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赠陈正夫

学书不成去学剑,抛却铅丹买弓箭。

六韬不直一文钱,穰苴终作灌园汉。

稻黍不收收莠荑,勉将方口救穷贱。

古纸烟黄书一通,赤日方街磨大砚。

涔波只沬濡枯鱼,十年不识孔方面。

记得魁梧美少年,手把牙签颂书传。

花前月下几吟哦,颠书自扫白团扇。

高冠大袖走文场,身经大小百馀战。

几年面上堆紫烟,直腰曲背走乡县。

家园卖尽子依人,不及西家老曹掾。

身宫磨蝎命驿马,五行劳碌君自见。

诗能穷人穷者工,瘦岛寒郊无饱顿。

新诗字字挂人口,不与妻儿充饥咽。

如今贵者不读书,腹中犹如酒食店。

自来好语出饥肠,一字堪酬五十绢。

我亦辞官作乞儿,他时同入歌妓院。

形式: 古风

和谷字韵

江波日夜鸣颓绿,眼底屏山青六六。

茶花冷茜烧春云,酒晕生腮红照肉。

先生吟诗新履道,儿童觅砚旧纱縠。

只觉营生让怒鹏,未许卑飞夺倦鹄。

水响风枝伴楚吟,浓烟淡月随燕玉。

竞奇角险建骚场,彻夜灯花守鱼目。

规红缕碧惟好手,入地搜天快神足。

诗成佳恶自平章,除却莨稊留嘉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