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五月符合天道的规律,五音调和夏日的和谐
自古以来流传着五日的说法,无论何时何事都受到尊崇
枕头下的穴位连接天地灵气,长寿的丝线延续着生命
四季花卉竞相展现巧妙,九子粽争奇斗新
正殿庆祝华美的节日,圆宫宴请优雅的官员
进献的每一句话都分量极重,文章严谨阐述六义
赞美辅佐者的贤能,风俗教化回归淳朴

注释

五月:农历五月。
符:符合。
天数:天道规律。
五音: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
调:调和。
夏钧:夏日的和谐。
传:流传。
无事:无论何事。
称神:受到尊崇。
穴枕:有特殊功效的枕头。
灵气:天地灵气。
长丝:长寿的丝线。
四时:四季。
花竞巧:花卉竞相展示巧妙。
九子粽:九子粽子。
方殿:正殿。
华节:华美的节日。
圆宫:圆屋顶的宫殿。
进对:进献对策。
一言:一句话。
遒文:严谨的文章。
六义:六种文学原则。
股肱:比喻辅佐者。
良足咏:值得赞美。
风化:风俗教化。
还淳:回归淳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场景,通过对自然界和人文活动的精细刻画,展现了古代皇帝与臣子的和谐关系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表示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与音乐之美相结合,这里“五月”指的是农历的端午节,而“五音”则是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即宫、商、角、徵、羽五种基本乐音。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这两句强调了端午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传统上这一天被赋予了很多吉祥和驱邪的意义,因此无论大小事务都会与“神”字联系起来。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这里诗人提到了端午节时流行的习俗——用香包装住艾草制成的香囊或者用彩丝编织成的饰物来避邪和保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描绘了自然界中花朵竞相开放与端午节特有的粽子(即粽)之美好,显示出季节更迭和文化传承的活力。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则是对宴会场所的描写,通过“方”和“圆”的形状对比,展现了皇宫建筑的壮丽与和谐。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这两句表明在这样的宴席上,每一次的言谈都显得格外庄重,诗人通过“六义”强调了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最后几句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总结和赞美之词,诗人通过身体部位的动作来形容宴会中人的欢乐状态,同时也表达了文化艺术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以宫廷宴会为载体,通过对五行、五音、节气和传统习俗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唐代的繁荣与文明,同时也反映出李隆基作为一位帝王,对国家安定和臣民和谐关系的重视。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千秋节赐群臣镜

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输。

对兹台上月,聊以庆佳辰。

形式: 古风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

幸过剪鲸地,感慕神且英。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过晋阳宫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馀。

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

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

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

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

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形式: 古风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鞦韆。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