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绂为悼念吴母所作的挽诗。诗中充满了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与哀思。
首句“令子居郎署”,描述了儿子在官府任职的情景,暗示了家庭的荣耀与儿子的成就。然而,紧接着的“慈亲白发垂”则将读者的目光转向了年迈的母亲,展现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每闻期就养,谁料遽成悲。”这两句表达了对母亲健康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未能及时尽孝的遗憾。母亲的健康成了儿子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份牵挂变成了无法弥补的悲伤。
“太史书阡表,名卿集挽辞。”这两句描绘了母亲去世后,官方与社会对她的哀悼与纪念。太史记录了墓碑上的文字,名流聚集撰写挽歌,体现了社会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
最后,“独怜斜日里,无复倚门时。”这两句以夕阳西下为背景,形象地表达了对母亲再也无法在门前等待儿子归家的无奈与哀痛。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同时也寓意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对逝去母亲的深深怀念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