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咏史三首(其三)》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通过赵普的故事,展现了对勤学苦读与功名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佐面动高遇亦隆”,描绘了赵普在辅佐君王的过程中,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而受到高度的赏识与重用。这里的“佐面”即辅佐之意,“动高遇”则指其受到的重视与提拔。这一句以赵普的成功作为背景,引出了下文对其读书功底的探讨。
次句“曾闻自诩读书功”,点明了赵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自谦地称颂自己的读书之功。这里“自诩”一词,既表现了赵普的谦逊态度,也暗示了他深厚的学识积累。
接着,“鄙夫章句分明在”,转而从反面提出观点,意为即便是那些看似平凡、不被重视的读书人,他们的知识与学问同样清晰可见,不容忽视。这句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勤奋学习,都能有所成就。
最后,“未及当时半部中”,以赵普为例,说明即使是最杰出的学者,也未必能完全掌握所有知识,更何况是其他人。这句不仅体现了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持续性,也暗含了对后世学者的勉励,即追求知识永无止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赵普故事的引用,巧妙地探讨了读书与功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普遍性和追求的持续性,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