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李昱的《咏史十二首(其一)始皇》以秦始皇的历史事迹为题材,通过描绘秦朝的兴衰,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句“六国雄吞似建瓴”形象地比喻秦灭六国的势如破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被比作倾倒瓶中的水,显示出其强大的征服力。然而,“皂斿从此任严刑”暗示了秦朝严苛的法律和统治,皂斿(古代官吏出行时所执的黑色旗帜)象征着权力与威严,但同时也预示着暴政的来临。
“南巡禹穴功虽刻”提及秦始皇南巡寻找夏禹陵寝,试图延续其统治的神圣性,但“东度蓬莱术不灵”则揭示了秦始皇求仙长生的愿望并未实现,暗示了他的命运无常。接下来,“持璧先知祖龙死”暗指赵高献玉璧以预示秦始皇之死,而“载车难掩鲍鱼腥”则讽刺了秦始皇死后陵墓被盗的腐败现象。
最后两句“骊山草木同衰朽,万古依然自六经”以骊山的荒凉和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秦始皇及其帝国的最终衰落的感慨,同时也指出尽管秦始皇的统治短暂,但其影响深远,历史教训仍然寓含在古老的儒家经典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既赞扬了秦始皇的功绩,也批判了他的暴政,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度剖析和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