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兴四首(其四)》由元代诗人何失所作,通过对比骏马与凡马,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首句“渥洼骐骥儿,自有绝尘足”,以“渥洼”为名的骏马,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速度与力量,预示着它将拥有超越常人的才能和速度。这里运用了“骐骥”这一典故,指代卓越的马匹,象征着才华横溢的人才。
接着,“锦张过都门,飞采射众目”,描述了骏马经过京城时,其华美的外貌和非凡的气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瞩目。这不仅描绘了骏马的外在形象,也暗喻了杰出人才在社会中的瞩目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叹彼辕下姿,亦非驽骀物”,转折点出现,诗人开始反思和感叹。即使骏马有着非凡的才能和速度,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它也可能只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车辕之下,成为平凡之物。这里借骏马比喻人才,表达了对那些未被发掘或赏识的杰出人才的同情和惋惜。
最后,“世乏伯乐俦,谁识千金骨?”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如果缺乏能够识别和赏识真正人才的伯乐,那么许多像骏马一样具有非凡才能的人才就可能被埋没,他们的价值和潜力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培养人才。
“所以荷蓑士,烟水日沦没。”结尾处,诗人以“荷蓑士”(披蓑衣的隐士)的形象,象征那些因无人赏识而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才。他们或许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最终却因缺乏机会和舞台而黯然失色,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忧虑和对社会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呼唤。
整首诗通过骏马与人才的隐喻,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实问题,以及对人才价值的重视和对公平选拔机制的呼吁,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