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岁孩童的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
“丫角半垂丝”,开篇以“丫角”这一儿童特有的发型入题,形象地勾勒出孩童的外貌特征。“半垂丝”则暗示了孩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仿佛那垂下的发丝也充满了生命力。
“蛮花大于髻”,进一步描述了孩童头上的装饰——“蛮花”。这里的“蛮花”并非特指某种特定的花卉,而是泛指孩童所佩戴的花朵或装饰品,其大小超过了孩童的发髻,既突出了孩童的娇小,又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双行桃树间,婀娜才五岁”,最后两句将孩童置于桃树之间,不仅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场景,更通过“双行”和“婀娜”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桃树间嬉戏的情景。其中,“婀娜”一词,既形容了孩童轻盈的姿态,也暗示了孩童的活泼与灵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成功捕捉到了孩童的纯真与活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孩童在春日桃林中自由奔跑、欢笑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