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了惠所作的《五祖栽松六祖担柴赞》系列诗中的第三首。诗的内容简洁而富有深意。前两句“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描绘了一个奇特的形象,一个看似粗犷的人,扛着沉重的夯担,却并未从事伐木挑柴的劳作;相反,他通晓经典,却不识一字。这种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深藏不露、学问高深的人物。
后两句“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进一步揭示了他的身份,他在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路上行走,但他的心却在中书堂(古代官署,掌管文书和机要事务)的事务中,表明他可能是一位有着高尚追求的隐士或官员,过着看似平凡却内心充满智慧的生活。
最后,“三更月照东禅寺”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月光洒在东禅寺,暗示主人公内心的清修与超脱,也给全诗增添了一层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了一个深藏不露、学识渊博的人物形象,寓含了对高洁人格和内在修养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