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道中

我行陈许郊,千里平若掌。

居民杂荆榛,耕少地多旷。

野兔乍跳奔,惊鸢或高飏。

乔林多疾风,寒涧有馀涨。

棘篱蔽茅屋,鸡犬入村巷。

主人扫土榻,秣马具朝饷。

童儿汲土井,败饭堆瓦盎。

勿悲为生陋,自足无他望。

嗟予走薄宦,奔走年将壮。

长抱羁旅愁,何时税归鞅。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行走在陈许的郊外,千里之地平坦如手掌。
居民散居在荆棘丛中,耕地稀少土地宽广。
野兔突然跳跃奔跑,惊飞的鸢鸟时而高飞。
高大的树林常有疾风,寒冷山涧水位上涨。
荆棘编成的篱笆围绕着茅屋,鸡犬穿梭于村巷间。
主人清扫着泥土铺成的床榻,喂马备好早晨的粮草。
孩童们从土井打水,剩饭堆积在瓦罐旁。
不必悲伤生活简陋,心满意足别无他求。
唉,我奔波于微小的官职,年纪已近壮年。
长久以来饱受漂泊之苦,何时能卸下旅途的负担,归乡安居。

注释

陈许: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荆榛:荆棘和灌木丛。
旷:空旷,开阔。
乍:忽然,猛然。
鸢:一种猛禽,老鹰。
乔林:高大的树林。
薄宦:微小的官职。
壮:壮年。
税:解除,卸下(负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陈许郊野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漂泊生涯的哀愁。

“千里平若掌”一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广阔而平坦的乡野风光,这种景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现壮阔与开阔的情怀。然而接下来的“居民杂荆榛,耕少地多旷”则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艰辛图景,人们在荆棘丛生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但收成却不丰厚,这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困难和农民的艰苦生活。

“野兔乍跳奔,惊鸢或高飏”中,野兔的跳跃和鸟儿的惊飞,不仅增添了动态的美感,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不宁。紧接着,“乔林多疾风,寒涧有馀涨”则通过对严峻山林和急流的描绘,进一步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棘篱蔽茅屋,鸡犬入村巷”中的“棘篱”和“茅屋”,形象地展示了农家简陋的生活环境,而“鸡犬入村巷”则是对乡间宁静生活的一种写实。“主人扫土榻,秣马具朝饷”表明主人在为新一天做准备,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农家经济。

“童儿汲土井,败饭堆瓦盎”中,童子从土井中汲水和破烂的饭菜堆积如山,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艰难。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艰辛生活的同情。

最后,“勿悲为生陋,自足无他望”一句,是诗人对自己以及那些生活在艰苦中的乡民的一种安慰和期许,鼓励他们要知足常乐,不必过于哀叹现实。然而紧接着的“嗟予走薄宦,奔走年将壮”却流露出诗人自身对仕途生涯的无奈与悲凉,以及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待人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乡野风貌和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是一篇集美景与哀愁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西园

满园红紫春无限,尽日飞鸣鸟自由。

夜雨朝晴风日好,尽舒云锦不能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西湖三首(其三)

一曲清池柳岸风,长苗新稻短蒲茸。

功名由命何须问,幸有沧浪作钓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西湖三首(其一)

沙鹭汀鸥尽日閒,水边风起万荷翻。

客来莫厌重楼望,树杪阑干直对山。

形式: 七言绝句

西窗杂咏三首(其二)

穿篱两竹是龙孙,风叶萧萧便有闻。

却到葛陂心未已,更将甘雨洒川原。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