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其二十二)

子孟秉精忠,其功在受遗。

身死骨未寒,五宗遂参夷。

林甫易君聪,九有为之隳。

生时享万钟,没不保其尸。

天威在人间,臣子安得私。

所以余殃及,贤否同一揆。

高皇罢丞相,赫哉千古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二十二,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君主权威与臣子私欲之间的矛盾。

首句“子孟秉精忠,其功在受遗”,赞扬了子孟(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忠臣)坚守忠诚,其功勋在于接受先人的遗志,表达了对忠诚品质的推崇。接着,“身死骨未寒,五宗遂参夷”两句,通过描述子孟死后家族遭受灭顶之灾,暗示忠诚与权力的冲突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

“林甫易君聪,九有为之隳”中的“林甫”可能指的是历史上因贪权而误国的官员,这里借以批评那些容易被权力蒙蔽心智的人,导致国家治理的崩溃。“生时享万钟,没不保其尸”则通过对比,讽刺那些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却无法保全自身名誉或家族的悲剧。

“天威在人间,臣子安得私”强调了君主的权威不容侵犯,臣子不应有私心,体现了对君权至上的尊重。然而,“所以余殃及,贤否同一揆”指出即使贤能之人也难以逃脱因权力滥用带来的恶果,揭示了权力滥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最后,“高皇罢丞相,赫哉千古师”提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权臣专政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反映了王世贞对于历史变革的思考和对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探讨了忠诚、权力、道德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王世贞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深邃见解。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题阙(其二十三)

煌煌炎汉业,九有将为新。

吏民颂功德,四十三万人。

蜀叟方著书,醊醨留其醇。

祸患将见迫,仓皇成剧秦。

夫岂能钓荣,苟在完其身。

一入霸儒手,名尽言亦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题阙(其二十四)

建武薄三公,尚书领西掖。

虽复当枢要,厥佩犹铜墨。

久次文无害,始为二千石。

尾大终压身,备物仍典册。

千载同兹恨,学士充内职。

上可蔽主权,下不膺吏责。

却顾九列人,黯黮无颜色。

形式: 古风

题阙(其二十五)

阳都当国秉,五侯竞骄怙。

是时谷司农,矫矫衡言路。

批鳞击君瑕,凭社忧主悟。

张禹舐犊翁,循默滋巨蠹。

孔光首鼠徒,依回市炎祚。

天下不为刘,识者了其故。

彼莽何能为,谏臣与两辅。

形式: 古风

题阙(其二十六)

宋弘初宦汉,仕莽为并牧。

承鼎建武中,虽壮齿亦足。

抗言辞帝婚,俛首甘新禄。

李密既陈情,无何徇除目。

赋诗怨积薪,曾是念初服。

翘首坐上尊,晋耶当为蜀。

苟窃义孝名,千秋宁无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