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燕南八景

芦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

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

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

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翻译

芦沟桥上清晨霜寒,我停下脚步询问倚栏的父亲。
从蓟门向东直下金台,抬头看见楼阁在雨中如飞舞。
夕阳照耀着道陵,远望居庸关层层翠色连绵。
玉泉池边,西山景色尽收眼底,太液池畔秋风正紧。

注释

芦沟:指芦沟桥。
清绝:非常清澈。
霜晨:早晨有霜的时分。
步落:停下脚步。
倚阑父:倚靠栏杆的父亲。
蓟门:古代地名,今北京附近。
金台:金台遗址,位于北京。
楼台飞雨:楼阁在雨中仿佛飞翔。
道陵:可能指某座陵墓或古迹。
夕照:傍晚的阳光。
苍茫:广阔而迷茫。
居庸去:向居庸关方向望去。
玉泉:北京的名胜,玉泉山的泉水。
西山:北京西部的山脉。
太液畔:太液池边。
秋风紧处:秋风强烈的地方。

鉴赏

这首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燕南八景》描绘了一幅清晨登高远眺的画面。首句“芦沟清绝霜晨住”展现了芦沟桥周边清晨的清冷与宁静,霜华覆盖,诗人驻足停留。接着,“步落月问倚阑父”一句,通过月光下的对话,流露出诗人对老者的请教和对景致的热忱。

“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两句,描绘了从蓟门向东直趋金台的壮观景象,楼阁在雨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接下来,“道陵前夕照苍茫”写的是道陵日暮时分的苍茫景色,暗示历史的沉淀与时光的流转。

“叠翠望居庸去”中的“居庸”指居庸关,诗人眺望远方,山脉翠绿连绵,引人遐想。最后一句“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则将视线转向玉泉池畔的西山,以及紧邻的太液池边,秋风瑟瑟,更显季节的变换与自然之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燕南八景中的芦沟霜晨、金台楼阁、道陵晚照和居庸叠翠等景观,展现出元代北京地区的壮丽风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32)

冯子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自号瀛洲洲客、,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 字:海粟
  • 籍贯:怪怪道
  • 生卒年:1298

相关古诗词

鹦鹉曲.燕南百五

东风留得轻寒住。百五闹蝶母蜂父。

好花枝半出墙头,几点清明微雨。

绣弯弯湿透罗鞋,绮陌踏青回去。

约明朝后日重来,靠浅紫深红暖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鹦鹉曲.磻溪故事

非熊无梦淹留住。吕望八十钓鱼父。

白头翁晚遇文王,闲煞磻溪蓑雨。

运来时表海封齐,放下一钩丝去。

至今人想像筌箵,靠藓石苔矶稳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鹧鸪天.赠珠帘秀

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

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

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

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佑德观试经

琳馆清深小雪残,酿梅天气不多寒。

客窗竟日无人到,只有萧萧竹数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