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蒋主孝的《读书》描绘了夜晚静谧的读书场景。首句“夕阳下山暝”展现了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的景象,为后续的室内活动营造了氛围。诗人点燃篝灯,“篝灯坐中庭”,独自在庭院中阅读,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缥帙乱几案”描述书卷散乱地放置在几案上,显示出读书人的忙碌和对知识的热爱。“寒茫射奎星”则运用了天文意象,借奎星(二十八宿之一)的光芒象征智慧之光,照亮了读书人的内心世界。
“绢绢云边月,移光照疏棂”描绘了月亮透过云层,洒在稀疏的窗棂上的画面,增添了诗意的意境。诗人仿佛沉浸在书中,感到一种超然的满足,“恍然若自得”,仿佛在碧水中看到了人生的圆润与智慧。
最后四句,诗人反思读书的意义,“善恶何所召,持鉴以照形”,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的工具。他没有选择去铸造象征贤能的考父鼎,而是选择铭记教训,如同刻写燕山铭,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结尾处,“呜呼彼何人,苍天正冥冥”,诗人发出感叹,暗示在这个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追求和选择显得微不足道,但依然要坚守信念,面对苍茫天地,展现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