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

才闻御史戮中台,又见灯山奏疏来。

自信茅焦无死罪,独知苏轼是英材。

九门争看捐躯谏,百辟惊传拜赐回。

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乃贤的《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张文忠公敢于直言进谏的敬佩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评价。首句“才闻御史戮中台”描绘了当时朝廷中激烈的斗争,御史对高层的严厉弹劾,暗示了张文忠公的勇气。接着,“又见灯山奏疏来”点出他上奏反对灯山之举,显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诗人认为张文忠公像古代的茅焦一样,虽面临可能的危险,但坚信自己无罪,且能识得苏轼那样的英才。这里暗含对他的智识和胆识的赞赏。“九门争看捐躯谏”形象地写出人们对于他直谏行为的关注和敬仰,而“百辟惊传拜赐回”则展示了他奏疏得到皇帝回应,可能的危机得以化解的戏剧性场面。

最后两句“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总结了张文忠公的仁政精神,他的谏言不仅关乎一时之事,更留下了长久的救荒之恩,他的祠堂至今仍沿袭曲江一带,象征着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敬仰。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张文忠公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收录诗词(252)

乃贤(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葛逻禄氏。不喜禄仕,能文,长于歌诗。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顺帝至正间,以荐为翰林编修。有《金台集》、《海云清啸集》

  • 字:易之
  • 籍贯:南阳

相关古诗词

新乡媪

蓬头赤脚新乡媪,青裙百结村中老。

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棉花到天晓。

棉花织布供军钱,倩人辗谷输公田。

县里公人要供给,布衫剥去遭笞鞭。

两儿不归又三月,祇愁冻饿衣裳裂。

大儿运木起官府,小儿担土填河决。

茅櫩雨雪灯半昏,豪家索债频敲门。

囊中无钱瓮无粟,眼前只有扶床孙。

明朝领孙入城卖,可怜索价旁人怪。

骨肉生离岂足论,且图偿却门前债。

数来三日当大年,阿婆坟上无纸钱。

凉浆浇湿坟前草,低头痛哭声连天。

恨身不作三韩女,车载金珠争夺取。

银铛烧酒玉杯饮,丝竹高堂夜歌舞。

黄金络臂珠满头,翠云绣出鸳鸯裯。

醉呼阉奴解罗幔,床前爇火添香篝。

形式: 古风

题四明王元凯画三姬弄钗图

秦虢夫人夜不归,太真留宿宴宫闱。

席当瑶砌香茵薄,花落金樽碧露微。

笑玩宝钗争殢酒,醉凭玉几不胜衣。

画图貌得婵娟趣,艺苑流传绝代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余廷心待制之浙东佥宪

芳雨散繁绿,晨霏起层城。

草树郁葱茜,欣欣遂敷荣。

圣皇秉元化,昕夕虑民情。

彤廷授玉节,宪令藉名卿。

肃肃晓衔命,揽辔东南征。

属兹春窅眇,出饯倾朝缨。

柳色映骢马,歌声杂鸣莺。

谬联祖席侣,举爵芳醑清。

粤闻浙东郡,山穷海奔崩。

征徭竭庐室,田畴辍耘耕。

下车发仁政,蔼蔼春阳生。

令德聿修举,庶用慰休明。

形式: 古风

寄南城梁九思先生

徵君奉诏出京时,访古关河岁月迟。

泗水中流寻汉刻,泰山绝顶得秦碑。

仙人久致青牛约,弟子能修白鹿规。

昨夜少微星象动,朝来只恐史官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