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荒二首(其一)

寇祸烈兹土,举目无故观。

百里一空城,蓬蒿郁相蟠。

村妪土中出,肘肉伤雕残。

生长不识布,石灰暖我寒。

匍匐向前途,力尽酸肺肝。

苦菜萌已晚,采之不能餐。

撤屋备朝薪,露处难久安。

边境既流离,内地何由完。

宸聪听还卑,讨论穷众端。

减赋息长徭,万方用腾欢。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悯荒二首(其一)》,是明末清初诗人曹溶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以及百姓在困境中的悲惨生活。

首句“寇祸烈兹土”点明了背景——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接着,“举目无故观”、“百里一空城”、“蓬蒿郁相蟠”等句子,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战争后一片荒芜的场景,空城与茂盛的野草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表现了战争对土地和生命的摧残。

“村妪土中出,肘肉伤雕残”两句,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通过一位老妇人的形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老妇人从土中艰难地爬出,她的肘部因长期劳作而受伤,形象地描绘了劳动者的艰辛与痛苦。

“生长不识布,石灰暖我寒”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生活的困苦。布料稀缺,石灰却能带来一丝温暖,反映了物资的极度匮乏,以及人们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状态。

“匍匐向前途,力尽酸肺肝”描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情景。他们被迫在泥泞中爬行,体力耗尽,内心充满了酸楚与疲惫。

“苦菜萌已晚,采之不能餐”表现了食物的极度短缺。苦菜虽已发芽,但无法充饥,反映了战争时期食物供应的严重不足。

“撤屋备朝薪,露处难久安”则揭示了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拆毁房屋以获取燃料,夜晚只能露宿野外,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最后,“边境既流离,内地何由完”表达了对战争影响范围的担忧,不仅边境地区饱受战火,内地也难以幸免。而“宸聪听还卑,讨论穷众端。减赋息长徭,万方用腾欢”则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听到民众的疾苦,减轻赋税,停止征役,使天下百姓得以欢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的巨大破坏,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278)

曹溶(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悯荒二首(其二)

游民轻去乡,担釜卧沟侧。

未知何方好,奔走昧南北。

无乃吏政苛,聊欲避所逼。

持檄疾招来,计口给汝食。

诚恐失初心,展转成盗贼。

踉跄返前村,日影正曛黑。

面目半已改,父子不相识。

劝汝秉锄犁,陇上艺黍稷。

妇女勿娇惰,轧轧当户织。

壮者习弯弓,努力卫邦国。

人事苟修诗,天道岂终极。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堕驴行简星期

横山山人出无车,浩兴欲访钟山墟。

葛衣炙日仅掩骭,腹底万卷聱牙书。

奇书岳渎鲜能载,况此风雪桥边驴。

云昏石滑骤欹侧,前却俄顷纷趑趄。

涉足直须冰在凛,坦坦便觉囊智疏。

仕路艰危靡不有,陷阱往往生巾裾。

万物之灵尽如此,驴也学步师其馀。

曾闻倒骑入金殿,䠥躠仍返中条居。

噀纸倏令皮骨动,旧史所纪终荒虚。

山人前年宰䢴邑,阳侯毒齧不得舒。

堤城泽国始平陆,遍挽鱼鳖归耰锄。

岂徒民族快完聚,驴行孔道皆安徐。

偃蹇竟触长官怒,一朝宦籍邅削除。

多才自昔召倾覆,更乃傲骨高难锄。

瘦驴力薄良偶然,未若此辈深而狙。

山人熟识倚伏理,细事那足烦嗟歔。

长干六月暑气合,画桡宛转衔清渠。

三日行药两日卧,趫健不异少壮初。

慎勿悔此暂时失,诗肠遽使添郁纡。

苦吟驴背古有诸,且画霸桥风雪图。

形式: 古风

李云田以虔州怀予诗见示奉答

避兵曾说到江东,十幅春帆下北风。

烽火依然连郡国,文章真解误英雄。

梦回老友蓬蒿里,泪尽军州鼓角中。

岁月奔驰还话别,异时搔首望征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酬徐子能山人

武原狂客闭关居,花外新传尺素书。

重见伟长留撰述,不教元亮擅篮舆。

玉山暖映春风动,铁甲晴收水国虚。

痛定较量流寓事,皋桥遗迹定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