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由明末清初诗人刘献廷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治国理政、个人选择以及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朝横而夕纵,志本在温饱”,描绘了主人公在朝为官时的忙碌与夜晚的闲散,其内心追求的是基本的生活满足。接着,“敝裘先自愧,何论妻与嫂”两句,通过一件破旧的裘衣,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生活条件简陋的自责,更进一步地,他连及家人,表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深切关怀。
“匕首西入秦,生死在眉睫”描绘了一位勇士深入敌境,生死未卜的紧张情境,暗示了主人公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接下来的“秦政非齐桓,如何欲生劫?”则将话题转向对政治制度的批判,对比秦朝严酷的政治统治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仁政,表达了对暴政的不满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治国与治军,卧龙岂两事”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字卧龙)的事例,强调治国与治军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体现了诗人对全面治理国家的深刻见解。最后,“陈寿亦何知,还问司马懿”以历史学家陈寿和司马懿为例,提出疑问,表达了对历史评价的质疑,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探讨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道德抉择以及历史评价等多重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社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