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余商卿栀子花

香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

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

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

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香气无需刻意寻找,自然流露,早晨起来,雪花多么新鲜。
如同在佛国中探索智慧,未出嫁的仙子更显纯洁美好。
梅子已经熟透,却还在夜晚下雨,远游的客人疲惫后进入春天的睡眠。
身处低洼之地,临近山峦,旅途中的衣物都湿漉漉的,不必再燃熏香驱湿。

注释

香:香气。
自然:自然而然。
朝来:早晨。
何许:何处。
雪华鲜:雪花清新。
佛国:佛教的理想世界。
知识:智慧。
仙姿:仙女的姿态。
益:更加。
净娟:洁净美好。
梅子已黄:梅子熟透。
犹:仍然。
夜雨:夜间降雨。
客游:远游的客人。
春眠:春天的睡眠。
地卑:地势低洼。
山近:山峦靠近。
征衣:旅途衣物。
润:湿润。
熏炉:熏香炉。
一炷烟:一缕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园的景象,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开篇“香不求知色自然”表明诗人对栀子花的欣赏,不仅在于其自然散发的香气,更在于那不经意间展现的颜色之美。这是对自然之物纯粹赞美的表达,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操。

“朝来何许雪华鲜”则将栀子花比作晨曦中的雪花,既形容其洁白无暇,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两句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不染尘埃的画面。

“如行佛国参知识”是诗人将自己置身于栀子花丛中,宛如游历在仙境般,寻求智慧与灵感。这里的“佛国”象征着一个纯净和谐的世界,而“参知识”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追求知性的态度。

接下来的“未嫁仙姿益净娟”通过栀子花的未婚(尚未结果实)的状态,赞叹其更加纯洁和优雅。这不仅是对花的赞美,也寓意着诗人对于生命中美好事物保持纯真无暇的态度。

“梅子已黄犹夜雨”则转换了场景,梅子的成熟如同连续不断的雨水,给人以丰硕和生机盎然之感。这里的“夜雨”增添了一份神秘与静谧,彰显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

“客游方倦作春眠”表达了诗人在游历中感到疲惓,于是在这美好的春日里选择了小憩一会。这不仅是对旅途劳顿的一种写实,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沉醉。

“地卑山近征衣润”则描绘了一幅地势低洼,山峦相近的景象,这里的“征衣润”意味着衣服因露水而湿润,表现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致感受。

最后,“不费熏炉一炷烟”表明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连熏香炉都不需要,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最美妙的香料。这句既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栀子花和春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命纯粹与精神追求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夜思中原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姑苏送王武冈不值访汪仲冕席上口占

严城夜出鼓鼕鼕,画鹢三更不见踪。

何必披云寻乐广,真成避雨识茅容。

藓花似雪玲珑白,腊酒如春琥珀浓。

若使世间无我辈,老夫何处不穷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建业酒楼落成预点灯

高楼百尺久摧颓,轮奂重新亦壮哉。

彻夜笙歌催腊尽,聒天箫鼓挽春回。

都人杂沓挥千镒,我辈登临谩一杯。

京国繁华欣再睹,老来醉眼更堪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招义铭育王见佛照

豪杰书生懒散仙,小庵藏迹得安閒。

禅曾勘破诸公去,诗在推敲一字间。

夜雨滴残梧叶老,夕阳行处水花悭。

买舟便欲乘风去,孤绝同游海岛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