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吴冲卿二首(其一)

平生身事略相同,三岁连墙左厩中。

更得谬恩分省舍,又将衰鬓作邻翁。

联翩久傍官槐绿,契阔今看楚蓼红。

不欲与君为远别,沙台吹帽约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一生的经历大致相似,三岁时就在墙边的马厩里。
又蒙错爱被分到省舍居住,如今两鬓斑白成了邻居老翁。
长久以来陪伴着官府的槐树翠绿,如今眼见楚地的蓼花已转红。
不想与你做长久的分别,秋天在沙台约定一起赏风、吹帽共度。

注释

平生:一生。
略:大致。
相同:相似。
三岁:三岁时。
连墙:紧邻。
左厩:左边的马厩。
谬恩:错爱。
分省舍:被分配到省舍居住。
衰鬓:斑白的鬓发。
邻翁:邻居老翁。
联翩:连续不断。
官槐:官府的槐树。
契阔:离别后重逢。
楚蓼:楚地的蓼花。
不欲:不想。
远别:长久分别。
沙台:沙台(可能指地点)。
吹帽:在秋天赏风时一起吹帽游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表达怀念之情的五言律诗。

开篇“平生身事略相同”两句,通过设定两人在年幼时就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为后文的情感流露打下基础。紧接着,“三岁连墙左厩中”,则是描绘儿时玩耍于家宅之中的场景,用以表达对童年记忆的珍视。

“更得谬恩分省舍,又将衰鬓作邻翁”两句,通过比喻手法,说明了两人之间的情谊深厚,虽已不再是孩童,但仍旧保持着深厚的情感。这里的“衰鬓”和“邻翁”,都是用来形容年岁增长,但情谊依存的意象。

诗的后半部分“联翩久傍官槐绿,契阔今看楚蓼红”则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思念和不舍。这里的“官槐绿”与“楚蓼红”,一绿一红,不仅是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也象征着久远而坚固的情谊。

最后两句,“不欲与君为远别,沙台吹帽约秋风”,则表达了诗人不愿与友人长时间分离的心情。这里的“沙台”和“秋风”,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而“约”字,则显得既急迫又无奈,强化了诗人的渴望与友人共处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童年记忆、成人情谊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交流,是一篇情真意切之作。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吴成之

绿发溪山笑语中,岂知翻手两成翁。

辛夷屋角抟香雪,踯躅冈头挽醉红。

想见旧山茅径在,追随今日板舆空。

渭阳车马嗟何及,荣禄方当与子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张氏女弟

十年江海别常轻,岂料今随寡嫂行。

心折向谁论宿昔,魂来空复梦平生。

音容想像犹如昨,岁月萧条忽已更。

知汝此悲还似我,欲为西望涕先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张先郎中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

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

胡床月下知谁对,蛮榼花前想自随。

投老主恩聊欲报,每瞻高躅恨归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张剑州并示女弟

剑阁天梯万里寒,春风此日白衣冠。

乌辞反哺颠毛黑,鸟引思归口血丹。

行路想君今眚瘦,相逢添我老悲酸。

浮云渺渺吹西去,每到原头勒马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