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王奕所作,名为《和叠山到山阳郡学四诗(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古典学问的尊崇。
“龆时蠹简剔残灰”一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书籍被虫蛀蚀食,纸张上只剩下残存的墨迹,这不仅是对物质腐朽的写照,也象征着知识的流失和文化的消亡。接下来的“皓首谁知吻带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中断的哀叹,头发斑白却无人理解其学问所积累的尘埃。
“负笈有机尊鲁国”,诗人提到自己背负着书籍,有如同织女般的机遇,尊崇的是孔子的家乡——鲁国,这显示了作者对于儒家文化的敬仰。然而,“扣阍无力上燕台”则透露出一种无力感,虽然心中有愿,却无法像古人那样登上高台去传道授业。
“茹芝四皓还须出”,这里的茹芝(即灵芝)和四皓都象征着长寿与智慧,但诗人却说这些都需要再次显现,表达了对智慧复兴的期待。接着的“绵蕞两生终不来”则是对个人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即使拥有再生的机会,也无法挽回逝去的时光。
最后,“中道喜逢倾盖友,相携一笑亦奇哉”表达了诗人在学术之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的欣喜。这个“中道”暗示了一种平衡与和谐,而“倾盖”则形象地描述了他们共同承担重任的情景。一笑相对,虽是简单的行为,却显得格外珍贵。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还透露出了个人对于学问传承的忧虑,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知识与友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