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原甫昭君辞

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

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

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

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

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

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汉武帝常常率军,北上登上单于台。
起初想以威势震慑,最终却也感到羞愧,转而接纳和谈。
白白让出塞外的军队,万里迢迢寻找良马。
未能消除后世的祸患,美丽的容颜也在黄沙中憔悴。
即使丹青画卷也无法弥补遗憾,他的智谋少有犹豫。
月色如汉宫中的景象,心中却充满对胡地的哀伤。
昔日的李少卿,听到胡笳声便满怀悲凉。
壮士尚且如此,何况女子,怎能无忧愁。
情感无法沟通,何止九回肠断。
初冬的寒冷难以抵挡,活着还不如归隐山野。

注释

勒兵:统率军队。
单于台:匈奴的王庭。
威服:以威严使人服从。
惭怀来:感到羞愧并寻求和解。
龙媒:指良马,古代用于比喻杰出的人才。
黄埃:黄沙,形容边疆荒凉。
丹青:绘画,这里代指历史记录。
谋虑:计策和考虑。
胡地:指匈奴或西域地区。
李少卿:虚构人物,可能象征性地指代某位历史人物。
蛾眉:女子的眉毛,代指女子。
草莱:田野草木,引申为田园生活。

鉴赏

此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依韵和原甫的《昭君辞》,主题围绕着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与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首句“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描绘了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接下来“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揭示了他起初的征服意图与最终的无奈妥协。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暗指昭君出塞,寻找和亲的象征——龙种,暗示了战争未能带来长久和平。“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则表达了对后世战争不断,美女如昭君者也难免战乱命运的哀叹。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进一步强调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认为即使艺术再精美,也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痛苦。“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借月光表达昭君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悲苦。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引用李陵的故事,强化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感慨壮士尚且如此命运多舛,女性更难以逃脱。“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描述了情感隔阂和无尽的思念。

最后,“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生死的无奈选择,宁愿回归自然也不愿陷于战争的纷扰。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昭君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

山林与城阙,事物不相对。

唯闻秉道义,所处无内外。

趋烦而毁静,此理乃俗辈。

昔有天下贤,喜得名笔会。

买粉涂南墙,松石生屋内。

石怪如舂涛,松偃如起籁。

画来二十年,数偶未辄爱。

罕亲凭按颜,但睹抱犊背。

虽当省闼严,晦昧欲何赖。

今逢茂陵人,独唱亦豪迈。

形式: 古风

依韵和原甫新置盆池种莲花菖蒲养小鱼数十头之什

瓦盆贮斗斛,何必问尺寻。

菖蒲未见花,莲子未见心。

小鲜不足烹,安用芎饵沉。

户庭虽云窄,江海趣已深。

袭香而玩芳,嘉宾会如林。

宁思千里游,鸣橹上清涔。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依韵和原甫置酒兰菊间

置酒兰菊间,宾主适所适。

权豪自炎炎,下上走役役。

兹时况休沐,良可会朋戚。

流俗务趋喧,宁思事闲寂。

我辈岂其愚,欢言无吝色。

相与举杯盂,高歌不知夕。

秋花未黄紫,秋云多淡白。

但知沉醉归,莫顾有吏责。

冠绋身外物,傥来安足惜。

吾贫喜从游,幸免挂钱僻。

形式: 古风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十)三女冈

吴王葬三女,因留此冈名。

已化被粲质,合有兰蕙生。

婵娟夜月照,晻蔼朝雾平。

古魂如未泯,不远阖闾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