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

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

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皇帝乘车寻找春天的景色,金色的堤岸再次举行晦日游赏。
河流畅通,仿佛黑色的水浸润两岸,地脉中涌出紫色的泉水流淌。
明亮的日出照亮东方,连绵的杞树环绕四周。
乌鸦误以为这里是大海尽头,人们仿佛身处秋天的对岸相望。
历经劫难,灰烬中仍能辨认出昔日景象,岁月流转,石头上的刻痕依旧留存。
傍晚时分,湖边归舟渐行,箫鼓声与汾水的歌谣交织在一起。

注释

玉辂:皇帝的车驾。
寻春:寻找春天。
金堤:金色的堤岸。
晦游:晦日游赏。
黑水:形容水色深黑。
紫泉:紫色的泉水。
晃朗:明亮。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树。
绵联:连绵不断。
杞树:一种树木。
填海处:比喻极远的地方。
隔河秋:像秋天一样遥远。
劫尽灰:经历灾难后的遗迹。
石故留:石头上的旧痕迹。
汀洲:水边的平地。
归棹:归航的船只。
箫鼓:吹箫打鼓。
汾讴:汾水边的歌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赏的图景,语言优美,意境幽深。开篇“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两句,便设定了一个皇家贵族在春光明媚中出游的场景。“玉辂”与“金堤”都是富丽堂皇的词汇,与“寻春赏”和“重晦游”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享受自然之美的意境。

紧接着,“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两句,则描写了池水的清澈与周围环境的生机。这里的“黑水”并非色泽的黑,而是指水质的清澈如墨;而“紫泉”则是一种美好的比喻,表示泉水的甘美。

中间两句“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继续描绘自然之美。“晃朗”形容阳光穿透云层的明亮,“扶桑”则是古人对日出的美称;而“绵联杞树周”则展示了树木郁郁葱葱,环抱着池塘的景象。

后两句“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略带些许离愁。这里的“乌疑”指的是乌云密布,“填海”则是比喻天空阴沉如同要覆盖大海;而“人似隔河秋”则表达了一种隔绝与孤独之感,虽在春日游赏,但心中却有着秋思的萧索。

末尾两句“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则表达了对过去的一种怀念。这里的“劫尽灰犹识”指的是时光流逝,但旧事依然记忆犹新;而“年移石故留”则是说岁月更迭,却有着不变的东西留存。

最后,“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两句,则描绘了游赏之后渐入暮色的场景。“汀洲归棹晚”表现出返回时日色已晚的氛围;“箫鼓杂汾讴”则是对归途中乐声与自然声音交织的一种生动刻画。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丰富,是一篇不错的游赏诗。

收录诗词(39)

李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

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

析圭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

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

候月期戡剪,经时念别离。

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

暮归泉壤隔,朝发城池恋。

汉畤结愁阴,秦陵下悲霰。

骎骎百驷驰,悯悯群龙饯。

石马徒自施,玉人终不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霰]韵

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青阳御紫微,白云下彤闱。

浃壤流天霈,绵区洒帝辉。

水如银度烛,云似玉披衣。

为得因风起,还来就日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淮阳公主挽歌

玉颜生汉渚,汤沐荣天女。

金缕化邙尘,哀荣感路人。

凤皇曾作伴,蝼蚁忽为亲。

畴日成蹊处,秾华不复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