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昨宵风雨投灵谷,万斛松涛一镫宿。
骑驴侵晓到栖霞,竹光染得秋衫绿。
赞公与我同乡亲,邀留饱啖斋厨莼。
湿云扫尽山骨出,高座同参清净因。
移时隔崦钟始发,仰视晴空挂明月。
寻幽更上翠微巅,晓色斋心清到骨。
二十年来路万千,担簦戴笠笑徒然。
不如黑漆蒲团坐,收拾名山到眼前。
这首清代诗人汪为霖的《千佛岭同竹公卓公两和尚看月》描绘了诗人与两位僧友在风雨过后的夜晚,一同游览千佛岭,欣赏月色的场景。首句“昨宵风雨投灵谷,万斛松涛一镫宿”展现了风雨过后,他们在松涛声中借着微弱的灯光过夜的情景,显得宁静而神秘。
“骑驴侵晓到栖霞,竹光染得秋衫绿”描绘了清晨的景色,诗人骑驴穿行,竹林的光影映照在身上,使衣衫都染上了秋意。接下来,“赞公与我同乡亲,邀留饱啖斋厨莼”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寺庙斋食的享受。
“湿云扫尽山骨出,高座同参清净因”写出了云雾散去后,山峰清晰可见,他们一起参悟佛法,寻求内心的清净。接着,“移时空崦钟始发,仰视晴空挂明月”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月升的景象,为下文的登山寻幽做了铺垫。
最后两句“寻幽更上翠微巅,晓色斋心清到骨”表达了他们登高望远,心灵得到了净化,而“二十年来路万千,担簦戴笠笑徒然”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往人生经历的感慨,认为不如在此静坐修行,将名利抛诸脑后。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修体验,传达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清净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不详
天际帆樯万马来,岷江东下妙高台。
海门蜃气争潮立,瓜步钟声挟雨回。
四面烟云双醉眼,千秋坛坫几诗才。
今朝为访南山寺,欲倩名花顷刻开。
才见君行我又行,帆随寒月落芜城。
人间出处真难料,别后蟾蜍已一更。
险韵深杯犹昨日,大名巨手定生平。
不知裙屐清欢夜,忆否桃花送客情。
著述归来又等身,蓬瀛沙碛等前尘。
常将治乱悲千古,不负科名有几人。
放眼看山诗是债,经年作客酒为邻。
遥思此际焦公洞,搜剔遗碑岸角巾。
世界同泡沤,本诸释氏说。
人生泛虚舟,老庄旨颇彻。
眼前即是道,底用譬空设。
昨夜卧舟中,酣梦无殊别。
梦中行百里,那识路拗折。
蘧然觉推枕,便是小生灭。
昨从何处来,境界已悬绝。
风水不暂停,帆影去如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