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渊明采菊图

东篱东篱所至有,南山南山古至今。

东篱之西拄我杖,秋菊千丛开黄金。

南山之北送我目,鸿飞山阳我山阴。

今是昨非栗里宅,三径就荒犹可寻。

画工可写渊明面,政恐难写渊明心。

渊明面匪宣明面,谁欤障我西风扇。

翁醉欲眠遣客去,渊明此心我常见。

归去来兮归去来,渊明方寸焉在哉。

宁入东邻白莲社,不上徐州戏马台。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篱边生长着各种植物,南山自古以来屹立不倒。
杖靠东篱西边,秋日菊花盛开如黄金。
南山北望,大雁南飞,我在山阴处遥看。
如今栗里故居,小径虽荒,仍可追寻往昔。
画家能描绘出陶渊明的外貌,却难以捕捉他的内心。
陶渊明的面容并非表面明亮,谁能阻挡我西风中的向往?
老翁醉酒欲眠,遣散客人,他的心境我常能理解。
归去来兮,我的心境何在?
我宁愿加入东邻的白莲社,也不愿登临徐州的戏马台。

注释

东篱:指代田园或居所。
南山:象征着长寿和宁静。
鸿飞:大雁南飞,寓意时光流逝。
栗里宅:陶渊明的故乡。
渊明心: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西风扇:象征着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
翁醉:老翁饮酒后的状态。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表达回归自然的愿望。
白莲社:隐士聚集的地方,以白莲为象征。
戏马台:古代徐州的名胜,与隐逸生活相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自然景物的交融,通过对东篱、南山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东篱和南山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是他与自然交流的媒介。

“秋菊千丛开黄金”一句,通过秋菊的景象展现了丰富而明亮的情感色彩,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这里也许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守与纯粹。

“画工可写渊明面,政恐难写渊明心”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外表与内心的差异,渊明(陶渊明)的面容可以被描绘下来,但他的内心世界却难以用笔墨完全捕捉。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渊明高洁品格和深邃情感的敬仰。

“归去来兮归去来,渊明方寸焉在哉”表达了诗人对于渊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的心灵状态,是诗人所企盼的,也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份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渊明)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题渊明像

慧远无此冠,修静无此巾。

此巾要亦有,无此漉酒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题寒山拾得画像

我读寒山拾得诗,唐初武德贞观时。

此必前朝老进士,开皇大业不仕隋。

长歌短舞芙蓉句,开元元和尚无之。

一帚天台国清寺,扫灭人世贪嗔痴。

文殊师利复现世,僧俗未妨疑传疑。

或题松下读黄老,臆辨二叟果为谁。

谚云橘皮错认皮,九方皋马遗黄骊。

呜呼甚矣吾衰矣,郁郁都都焉雄雌。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答禄章瑞净香亭

□□成都府治元帅堂,绿竹含箨新出墙。

今古诗人第一□,幕属工部员外郎。

□□□酒樽,主宾遨晚凉。

上句雨洗娟娟净,一扫人间尘土黄。

下句嚇破严武胆,解道风吹细细香。

竹净易见香难说,此□撩天鼻孔长。

我知横溪□□□,□□少陵先生鼻。

不徒□此君之佳色,又能识此君至清之□。

然则是又不徒识此君之清气,而能识此君之真味,识此君之深意者欤。

下一转语参此禅,敢问竹香云何细而细。

形式: 古风

题禊帖图

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