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台城路·蟋蟀》由清代诗人曹鉴冰所作,以蟋蟀为题,描绘了秋夜中蟋蟀的鸣叫,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幽静的氛围。
“井梧飘后愁堪赋”,开篇即以秋风中的落叶引出愁绪,仿佛在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段充满哀愁的叙述。“俄闻这番凄语”则直接点明了蟋蟀的鸣叫,这一声声凄厉的呼唤,如同秋夜的低语,触动人心。
“接砌花根,连阴树底,那不消人魂处。”这里通过描述蟋蟀鸣叫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花根与树底,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之处,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高吟低诉。恰经断回文,指寒停杼。”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蟋蟀的鸣叫声比作是“高吟低诉”,仿佛它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又像是在经过断续的回文诗句,充满了诗意和哀愁。
“灯影清莹,夜深怪尔撩愁绪。”在清冷的灯光下,夜深人静之时,蟋蟀的鸣叫显得格外刺耳,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苔茵露浓过雨,似休还又杂,月下鸣杵。”这一段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露水沾湿了苔藓,月光下的杵声与蟋蟀的鸣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
“唧唧荒村,喓喓静馆,作出秋声无数。”荒村与静馆,分别代表了广阔与狭小的空间,蟋蟀的鸣叫在这两个地方回荡,仿佛是无尽的秋声,充满了孤独与寂寞。
“何当递与,惹鹤步挨来,呆儿痴女。”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和谐与温暖的渴望,希望有人能理解并感受到这份孤独与哀愁,无论是仙鹤还是孩童,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夜晚的寂静与凄美,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