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其一)

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夜幕降临,风卷起如棉絮般的云彩,半夜时分,月光洒在沙滩上依然明亮。
月光照亮了汴河两岸的玉峰和佛寺,而淮河对岸的房屋淹没在云海之中,显得昏暗。
来牟之地,期待着瑞雪降临,如同迎接三位纯洁的使者,而薝卜没有香气,却散落出六角雪花。
想叫阿咸一起来守岁,树林中的乌鸦和枥马竞相嘶鸣,增添了热闹气氛。

注释

风翻絮:形容风吹动云彩像翻动的棉絮。
月在沙: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
玉峰明佛刹:玉峰指山峰,佛刹指佛寺,形容月光下的佛寺格外明亮。
隔淮云海暗人家:淮河对岸的房屋被云海遮掩,显得暗淡。
来牟有信:来牟地有瑞雪降临的预兆。
三白:指雪,因雪洁白如三色。
薝卜:植物名,这里可能指代冬日的某种花卉。
六花:指雪花,因其形状常为六角。
阿咸: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熟人。
林乌枥马:树林中的乌鸦和枥马。
斗喧哗:形容它们竞相鸣叫,增添节日气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属于中晚唐以后渐趋成熟的词风格。全诗以黄昏时分转入夜深,环境氛围和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与意境。

首句“黄昏已作风翻絮”,描绘出暮色渐浓,微风轻拂,仿佛能听到丝絮之间的细微声响。接着“半夜犹惊月在沙”则是夜深人静之际,被月光照耀下的河沙映现出的明亮景象所惊叹。

第三句“照汴玉峰明佛刹”,以“照”字领起,生动地展现了月光如水般流淌至汴河边的玉峰寺,显得清辉灿烂。紧接着“隔淮云海暗人家”则是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远处的人家在云雾中模糊不清,与明亮的佛刹形成鲜明对照。

下片由“来牟有信迎三白”开始,诗人提到传说中的神兽来牟,以其神异之物迎接天上的星辰——“三白”,增添了一份超自然的神秘色彩。随后“薝卜无香散六花”则是以植物比喻,用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无声但又充满诗意的场景。

最后两句“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诗人表达了希望某位朋友(阿咸)能够到来共度佳节的愿望。同时,也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年节景象,其中“林”字暗示了一种深远和隐蔽的氛围,而“枥马斗喧哗”则是生动地表现了年关将至,人们为之欢乐而忙碌的情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夜景、自然景物与人事变化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宋代词风格的某些特点,如采用传统文化元素和神话典故,以及对月亮的独特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其二)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君应旅睫寒生晕,我亦饥肠夜自呼。

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度玉峰。

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二)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

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

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

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书刘君射堂

兰玉当年刺史家,双鞬驰射笑穿花。

而今白首闲骢马,只有清樽照画蛇。

寂寂小轩蛛网遍,阴阴垂柳雁行斜。

手柔弓燥春风后,置酒看君中戟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