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闻命有感》之三。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变迁,内心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首句“敢从明世拟由巢”,诗人以“明世”自指,表明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暗含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批判。“拟由巢”则可能借用了巢居的隐喻,暗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既有追求光明世界的想法,又对现实有所顾忌和犹豫。
次句“穷骨由来怯汉貂”,“穷骨”形容人的贫寒或处境艰难,“怯汉貂”则可能是指畏惧权贵或社会压力,这里通过“汉貂”这一形象,进一步描绘了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面对权势时的无力与恐惧。
第三句“一寸酬恩心未死”,诗人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有感恩之心,这份情感并未消逝。这既是对个人品质的自我肯定,也是对社会正义与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一句“岂堪回施伯通桥”,“伯通桥”在这里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地点,代表了某种希望或理想之地。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矛盾:虽然心中存有善念与希望,但在现实面前却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无法返回那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地方。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在复杂时代背景下,个体内心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