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横山归偶成

杖藜如向碧空行,路转松杉面面声。

遗庙香残人少到,古台仙去草閒生。

都缘世念多时绝,不但尘襟逐境清。

却上小舆归寓舍,晚峰明暗紫烟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拄着藜杖仿佛在碧空中漫步,道路转角松杉林传来阵阵声响。
昔日的神庙香火已残,来访的人稀少,古老的仙台只剩草木生长。
这都是因为长久以来世间忧虑减少,心灵不再被尘世纷扰所牵绊。
我乘着小车返回住所,傍晚的山峰忽明忽暗,紫色烟雾缭绕。

注释

杖藜:藜杖,古人常用来行走的竹制拐杖。
碧空:青天,形容天空颜色清澈。
路转:道路转弯。
松杉:松树和杉树,常绿乔木。
遗庙:废弃的庙宇。
仙去:指仙人或神话人物离去。
尘襟:尘俗的心情,指世俗的忧虑。
小舆:小型车辆,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
寓舍:住所,家。
晚峰:傍晚的山峰。
紫烟:紫色的烟雾,可能指日落时的霞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横山游历后归来的情景和内心感受。首句"杖藜如向碧空行",以"杖藜"(手杖)比喻旅途中的孤独与艰辛,"碧空"则是自然界的美好背景,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的情形。紧接着"路转松杉面面声",通过"路转"和"面面声"塑造出曲折山路和枞松交织的声音氛围,营造了一种深入幽静山林的感觉。

第三句"遗庙香残人少到",诗中提到的"遗庙"是指被废弃的寺庙,而"香残"则隐含着往日香火不再的人迹稀少。"古台仙去草閒生"一句,则通过古旧台榭和仙逝草长,表达了时间流逝与历史沧桑之感。

"都缘世念多时绝,不但尘襟逐境清",诗人反思自己对于世俗纠缠的念头已经断绝,不仅是身处自然景物中尘封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这里"不但"二字表明了转折,强调了心灵超脱的彻底性。

最后两句"却上小舆归寓舍,晚峰明暗紫烟横",诗人乘坐小船返回自己的住所,"晚峰明暗"描绘出山色渐变的宁静景象,而"紫烟横"则是对远处山峰与晚霞交融之美的描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古迹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俗念的超脱,以及归隐自然、净化心灵的愿望。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舟行

经夕舟行路未赊,不须寒梦早还家。

云连冈势通平野,雨溢滩声走乱沙。

蘋蓼静怜鱼世界,菰蒲遥想雁生涯。

玄真便合苕溪隐,莫待摧颓两鬓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行次季村

破衣鸣蓬雨,迎晨捩柁风。

擘茭溪饭白,锻铁店炉红。

于役多无定,于心少所同。

船人探蟹室,持寿觅诗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行次莺脰湖

震泽匆匆过,胥塘渐渐来。

风高多罨岸,船侧屡翻杯。

积草摊渔网,疏林聚客桅。

景逢宜急写,句过恐难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行近湖州不果入城寄王成之使君

江左风流燕子家,有人襟度渺云涯。

讴歌冯翊今分竹,词藻西垣旧判花。

相望每居形迹外,投閒常动别离嗟。

因行一见还成阻,谁谓人遐自室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