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咏捣衣诗》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王僧孺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捣衣女子在秋日里的劳作场景和内心情感的波动。
首句“足伤金管遽,多怆缇光促”以金管(即金针)的断裂和缇光(指日光)的匆匆流逝,暗示了时间的紧迫和劳作的艰辛。接着,“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描绘了秋日清晨的景色,露珠在池塘上凝聚成紫色,微风吹过庭院,带来一片绿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氛围。
“下机骛西眺,鸣砧遽东旭”则展现了捣衣女子忙碌的身影,她们在日出之前就开始劳作,目光投向西方,或许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砧声(捣衣声)在东方响起,与日出的景象相呼应,增添了生活的节奏感。
“芳汗似兰汤,雕金辟龙烛”描绘了捣衣女子劳作时的汗水如香汤般流淌,她点燃雕金制成的龙形蜡烛,照亮了劳作的夜晚,体现了劳动的辛劳与坚韧。
“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则通过音乐的比喻,表达了捣衣女子在劳作之余,可能会哼唱起家乡的歌曲,以此来寄托思乡之情。
“别鹤悲不已,离鸾断还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别离的鹤和断续的鸾鸟的情感融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离别的哀愁和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以书信为喻,表达了远方的思念之情,即使距离遥远,但心却始终相连,如同鱼肠中的尺素信件,以及借助大雁传递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捣衣女子的劳作生活和内心情感,既有对劳动的赞美,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