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石门日不下,潭镜月长临。
细细溪风渡,相看识此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石门日不下"写出了山谷中阳光被遮蔽,仿佛时间停滞,日光无法穿透石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潭镜月长临"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清凉,将月光比喻为潭水中的镜子,映照出永恒的月色,暗示着心境的清澈与宁静。
"细细溪风渡"通过描绘轻柔的溪风轻轻吹过,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相看识此心"则是诗人的心声,通过与山水的交融,诗人似乎能从这宁静的环境中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默契和心灵的相通。
总的来说,苏辙的这首诗以写景抒怀,借助石门、潭月、溪风等意象,传达出对山庄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展现出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境清静的审美情趣。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
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
蒲团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长伴空中月天子,东方行道到西方。
峻极登高二十年,汝州回望一依然。
君行亦是高秋后,试觅神清古洞天。
一生有志恨无才,久尔萧萧白发催。
力学当年真自信,初心到此未应回。
旧人化去浑无几,新障重生拨不开。
七十三年还住否,获麟后事转难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