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山所作的《武侯庙》,通过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智慧、忠诚与远见。
首句“四百源流尽,三分气燄高”描绘了诸葛亮在三国时代的地位与影响力,他如同长江大河的源头,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是那个时代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人物,犹如火焰般照亮了乱世的黑暗。
接着,“西州称险隘,玄德夸英豪”点明了诸葛亮在刘备麾下的重要性,他的智谋与勇略被广泛赞誉。以下几句“统正图王策,关张汗马劳”则强调了诸葛亮在战略规划和军事行动中的作用,以及他与关羽、张飞等蜀汉名将的合作。
“相雄争胜负,所得仅纤毫”暗示了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的谨慎与策略,即使在看似微小的胜利中也蕴含着深远的意义。接下来的“当世安危虑,斯人智识滔”进一步赞扬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智慧令人叹服。
“潜身规去就,择主事游遨”描述了诸葛亮在选择辅佐对象时的审慎态度,以及他为实现理想而游历四方的历程。“仗顺亲归汉,平凶首问曹”则体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与对曹操的对抗,展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
“河间屠血肉,江表战风涛”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诸葛亮在不同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无论是面对敌人的残酷还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他都能从容应对。“雅意存中国,单师静不毛”则表达了诸葛亮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与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
“安知深政术,指画露兵韬”赞扬了诸葛亮在政治与军事上的高超技艺,他的政策与战术如同兵书般精妙。“顾托情尤重,君臣义可褒”强调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信任与忠诚,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南征才解甲,北伐遽投醪”描述了诸葛亮在南征北战后的生活状态,虽然经历了无数战斗,但他依然保持着谦逊与平和。“渭水开营壁,祁山拥节旄”再次提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他在渭水和祁山等地的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
“乾坤悲拆裂,荆棘誓锄薅”表达了对乱世的感慨与对和平的渴望,诸葛亮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远结孙权援,亲将仲达鏖”说明了诸葛亮在外交与军事上的多面才能,他不仅与孙权结盟,还亲自与司马懿等对手交锋。
“刘宗难再起,郭坞已长号”暗示了蜀汉政权的衰落,诸葛亮的努力虽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但他的精神与功绩永存。“家国犹殷富,衣冠亦俊髦”赞扬了诸葛亮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贡献,使蜀地繁荣昌盛。
“中途亡辔策,束手类猿猱”描述了诸葛亮在晚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尽管他尽力挣扎,最终仍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事业垂千载,风流尚一陶”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成就与影响,他的事迹流传千古,如同陶渊明般受到后人的敬仰。
“民思夔子国,庙枕蜀江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他的庙宇建在蜀江之畔,成为人们祭拜与追思的地方。“寿史徒讥议,裴碑自固牢”指出历史上的非议与批评,并强调了诸葛亮墓碑的坚固与永恒。
“丹青严壮观,松桧尽萧骚”描绘了诸葛亮墓地的庄严与肃穆,丹青壁画与周围的松树、桧树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氛围。“丑虏终为患,长弓未见櫜”表达了对敌人的警惕与对和平的渴望,希望未来不再有战争的威胁。
“吁嗟擒纵术,祠下涕沾袍”以叹息的语气总结了诸葛亮的一生,他在擒纵术上的成就令人赞叹,祠堂之下,人们的眼泪沾湿了衣裳,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深深敬仰与哀悼。
综上所述,《武侯庙》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卓越才能、忠诚品质与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