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通过对蚕丝生产过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农家妇女的勤劳与期待。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开篇即刻画出正在成熟的桑蚕和它们吐出的白色茧丝,这些茧丝洁白而细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㬠蒿草。”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突出了桑蚕养殖的良好条件,以及农家对这些条件的珍视。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这里的“神蚕”可能是指桑树或养蚕的重要性,而“年来为尔祭神桑”则表明了人们对于桑蚕生长的祈福和感激之情。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这两句强调了良好的天气条件对养蚕的重要性,晴朗的天空和没有害虫是理想的养蚕环境。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这里描绘了一幅欢庆的画面,可能是在桑蚕吐丝结束后的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对丰收和繁荣的期待。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这两句展示了农家在蚕丝生产完成后的喜悦,以及对上缴税赋的服从。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最后几句诗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需要尽快完成纺织工作,或许是在询问应该将这些蚕丝交给哪位织布的工匠。
整首诗通过对桑蚕养殖和蚕丝生产全过程的生动描述,展现了农业社会中劳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们对于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