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夏原吉所作的和诗,表达了他对前任官员治理南方边疆的敬佩与感慨。首句“昔年杖节抚南夷”描绘了那位官员持节南下,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其不畏艰险的形象。次句“瘴雨炎风肯惮危”进一步强调了他在艰苦条件下的勇敢与责任感。
“每夜篝灯筹国事”写出了他夜晚仍不忘国家大事,勤奋思考,谨慎行事,生怕被人知晓,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敬业。诗人提到“蛮方已喜标铜柱”,意指那位官员在当地设立界碑,象征着边疆的稳定和朝廷的威望。“汉殿重看赐玉枝”则暗示了朝廷对他的肯定和赏赐,象征着他的政绩受到认可。
最后两句“恨乏坚壌付彝老,为镌德政去思诗”表达了诗人对未能找到像“彝老”那样能记录并传承这些德政诗篇的遗憾,希望后人能铭记这位官员的高尚品德和政绩。整首诗赞扬了官员的功绩,同时也流露出对后继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