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庵诗

甃石为道,旁植冬青不死之灵草。

跨水为桥,上有百年老木之清阴。

小庵又在北墙北,花竹重重深更深。

公馀竟日无一事,卜此佳趣聊栖心。

明月为我迟迟不肯去,清风为我淅淅生好音。

阒然宴坐如涧谷,乐以真乐非丝金。

君看此庵亦何有,架竹编茅容侧肘。

人生自足乃有馀,不羡檐牙切星斗。

朝携一筇杖,暮炷一炉香。

悠然每独笑,物我两皆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静谧的小庵,环境清幽,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庵周围石道、冬青、老木、月光、清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小庵内,诗人享受着悠闲的时光,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充满真乐,不需外物的点缀。

“甃石为道,旁植冬青不死之灵草。跨水为桥,上有百年老木之清阴。” 开篇即描绘了小庵的入口,石道蜿蜒,冬青环绕,水桥横跨,老木遮荫,自然景观与建筑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小庵又在北墙北,花竹重重深更深。” 进入小庵,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其内部的布局,花竹环绕,层层叠叠,更显深邃与神秘,仿佛是心灵的避风港。

“公馀竟日无一事,卜此佳趣聊栖心。” 诗人在此度过闲暇时光,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安宁与满足。

“明月为我迟迟不肯去,清风为我淅淅生好音。” 明月与清风成为诗人的伴侣,它们的陪伴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愉悦与自由,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默,只为倾听这自然界的美好乐章。

“阒然宴坐如涧谷,乐以真乐非丝金。” 在这寂静的环境中,诗人独自宴坐,如同置身于山谷之中,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源自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静,而非物质的追求。

“君看此庵亦何有,架竹编茅容侧肘。” 小庵虽简陋,但足以容纳诗人的身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和对物质的淡泊。

“人生自足乃有馀,不羡檐牙切星斗。”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只要内心满足,便无需羡慕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体现了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和对物质欲望的节制。

整首诗通过对小庵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简单生活态度的肯定,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860)

孔平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字:毅父
  • 籍贯: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
  • 生卒年:1044

相关古诗词

元丰三年十一月施君发之县丞舣舟浔阳出所收书相示好之笃蓄之多装裱之妙可尚也诗以记其事

发之之舟系湓水,示我名书百馀纸。

自言此乃十之一,访寻藏蓄尚未已。

装褫卷袭皆精致,从前所见无此比。

城荒俗陋谁与游,如君好事固可喜。

天寒手冷不厌观,似我赏音知有几。

自今有得当助君,不惮缄封寄千里。

形式: 古风

夜坐庵前

人定鸟栖息,庵前聊倚栏。

徘徊明月上,正在脩篁端。

清影冰玉碎,疏音环佩寒。

翛然耳目静,觉此宇宙宽。

人生甘物役,汩没红尘间。

宴坐得俄顷,境幽心已閒。

谅能长无事,自可驻朱颜。

所以学道人,类多隐深山。

形式: 古风

杜令无隐亭赏梅

梅生要孤高,故在城颠上。

腊过已多时,花寒犹未放。

正前乃庐山,积雪千万丈。

开樽望峥嵘,酒面已迟上。

直须玉蕊十分开,洗尽烟岚春气回。

请君扫地更招客,为君对花卷大白。

形式: 古风

晚兴

春雪弄微阴,晚色连细雨。

皂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

虽寒亦料峭,稍霁即和煦。

园林拟杖策,芳物行可数。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