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乐鼎仪归东平

岱宗高入帝青寒,策马东归不厌看。

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

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

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送乐鼎仪归东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景象和历史底蕴,同时也寓含着对友人归乡的深情祝愿。首句“岱宗高入帝青寒”,以泰山之高峻入笔,形容其直插天际,寒气逼人,展现出泰山的壮丽与神圣。接着,“策马东归不厌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羡慕与留恋,流露出对东平的美好印象。

“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暗示泰山曾是儒家礼仪文化的象征,历经周朝的繁荣,见证了汉代的服饰变迁,寓意东平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描绘了泰山的古迹,即使风雨洗礼,碑文犹在,而山中的玉书(可能指古代封禅的文献)仍未公开,增添了神秘与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寄寓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像鸿鹄展翅,登上更高处(灵光殿)去追求学问或事业,同时暗含着对友谊长存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既赞美了其自然之美,又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东平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542)

郑元祐(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季山甫慈湖教谕

季子扬舲之甬东,慈湖应与暮潮通。

豚吹野岸杨花白,鸠食桑林椹子红。

遗老应传羲易说,先民谁继日钞功?

东吴寓叟头全白,目送孤云没断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宇文子贞见寄

别来见话幽人屋,此去当扶野老筇。

泾底鱼肥春欲上,墙阴荠嫩雪犹封。

斋庖不轹频炊釜,山屐应留屡舞踪。

它日孙依外家学,书签题墨写教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林道士归温

雁荡行云生翠微,东还行李正騑騑。

松矜日老当秋发,鹤养雏成待客归。

珠斗影寒璊玉璏,绣云香积紫烟衣。

悬知夜礼虚皇罢,宴坐朝元意不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游嘉定道院

芙蓉洲上集仙宫,环佩声闻缥缈中。

桂阁吹香天乐下,稻田疏脉海潮通。

呼龙起舞迎初日,跨鹤归来御晚风。

大药已成金鼎堕,丹光犹得兆年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