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送乐鼎仪归东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景象和历史底蕴,同时也寓含着对友人归乡的深情祝愿。首句“岱宗高入帝青寒”,以泰山之高峻入笔,形容其直插天际,寒气逼人,展现出泰山的壮丽与神圣。接着,“策马东归不厌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羡慕与留恋,流露出对东平的美好印象。
“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暗示泰山曾是儒家礼仪文化的象征,历经周朝的繁荣,见证了汉代的服饰变迁,寓意东平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描绘了泰山的古迹,即使风雨洗礼,碑文犹在,而山中的玉书(可能指古代封禅的文献)仍未公开,增添了神秘与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寄寓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像鸿鹄展翅,登上更高处(灵光殿)去追求学问或事业,同时暗含着对友谊长存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既赞美了其自然之美,又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东平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