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晋昌亭闻惊禽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孤寂的情怀在夜晚侵袭,高高的窗户未掩映,惊动了栖息的鸟儿。
飞翔的鸟儿落在弯曲的水边,烟雾刚刚散去,南塘边的树木更显幽深。
胡马的嘶鸣与榆树林中的笛声交织,楚地的猿猴叫声混杂着橘林中的捣衣声。
离群的鸟儿挂在枝头,不知有多少哀愁,虽然相隔遥远,但心意相通。

注释

羁绪:孤寂的情怀。
鳏鳏:形容孤独无伴。
高窗:高高的窗户。
惊禽:受惊的鸟儿。
曲渚:弯曲的水边。
烟方合:烟雾刚刚散去。
南塘:南方的池塘。
树更深:树木更显幽深。
胡马:北方的马。
榆塞:榆树林,可能指边塞。
笛:笛子。
楚猿:楚地的猿猴。
砧:捣衣石,古代妇女捣衣的声音。
失群:离群的。
挂木:挂在树枝上。
何限:多少。
天涯:极远的地方。
此心:共同的心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静谧中被鸟鸣声惊扰的场景。"羁绊鳏鳏夜景侵"一句,通过"羁绊"和"鳏鳏"两个字眼,营造出一种幽暗而又有些许不安的氛围。高窗不掩,意味着诗人甚至连逃避现实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面对这种惊扰。

接下来的"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则描绘了一种空间感和视觉上的层次感。"飞来曲渚"可能是指夜色中水面的微波,而"烟方合"则可能暗示了一个时间的节点,即夜色渐浓之时;"过尽南塘树更深"则是空间深度的进一步强调,意味着诗人所处的位置越来越远离喧嚣。

在下一联中,"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出现了两个鲜明的意象:胡马的嘶鸣声和边塞的笛声,这两者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边疆寥落之音;而"楚猿吟杂橘村砧"则是对南方某个山林中的夜晚场景的描写,"楚猿"指的是一种鸟类,而"橘村砧"则可能暗示了一种古朴和静谧。

最后两句"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失群"意味着迷路或者失去了方向,而"挂木"则是古代游子寄情之举;"远隔天涯"强调了空间上的遥远,而"共此心"则指的是诗人内心深处与故乡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论时空如何变迁,都不会消散。

整首诗通过对夜景、声音和心理状态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于外界干扰的不安,也有对于内心深处故乡情怀的执着。这是一种典型的唐代诗歌风格,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收录诗词(604)

李商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字:义山
  • 号:玉溪(谿)生
  • 籍贯:优美动
  • 生卒年:约813年-约858年

相关古诗词

寄令狐学士

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

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

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

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寄华岳孙逸人

灵岳几千仞,老松逾百寻。

攀崖仍蹑壁,啖叶复眠阴。

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

唯应逢阮籍,长啸作鸾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和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

仙郎倦去心,郑驿暂登临。

水色潇湘阔,沙程朔漠深。

鹢舟时往复,鸥鸟恣浮沈。

更想逢归马,悠悠岳树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罗劭兴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