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菜

雪白芦菔非芦菔,吃来自是辣底玉。

花叶蔓菁非蔓菁,吃来自是甜底冰。

三馆宰夫传食籍,野人蔬谱渠不识。

用醯不用酸,用盐不用咸。

盐醯之外别有味,姜牙枨子仍相参。

不甑亦不釜,非蒸亦非煮。

坏尽蔬中腴,乃以烟火故。

霜根雪叶细缕来,瓷瓶夕羃朝即开。

贵人我知不官样,肉食我知无骨相。

祗合南溪嚼菜根,一尊径醉溪中云。

此诗莫读恐咽杀,要读此诗先捉舌。

形式: 古风

翻译

看似雪白的萝卜并非真萝卜,吃起来却是辣如美玉。
花叶蔓菁并非蔓菁本色,尝来却甜如冰块。
皇宫里的厨师熟知食材名录,但乡野之人对这些蔬菜谱系却不了解。
烹饪时只用醋,不用酸味调料;只用盐,不用咸味。
除了醋和盐,还有其他风味,比如生姜和枨子的加入。
不用蒸锅也不用煮罐,不是蒸煮,另有烹饪方法。
蔬菜的鲜美被破坏殆尽,只因过分依赖火与烟。
霜冻的根、雪白的叶,细细切好,装在瓷瓶中,早晚都新鲜。
我知道贵人不会摆官场做派,我也深知肉食者没有真正的清雅。
他们只适合在南溪边品味菜根,一壶酒足以醉倒溪边云雾。
这诗若轻易读,恐怕会让人惊叹得噎住,要想领略,先得收敛舌头。

注释

芦菔:萝卜。
辣底玉:形容极辣如美玉。
蔓菁:一种蔬菜。
甜底冰:形容极甜如冰。
三馆:古代官署名,指秘书省的三个机构。
野人:乡野之人。
盐:调味品,咸味。
姜牙:生姜。
枨子:一种香料。
甑:古代炊具,类似蒸锅。
釜:古代炊具,大锅。
烟火:指烹饪时产生的热气和烟雾。
霜根雪叶:形容冬季蔬菜。
瓷瓶:瓷器容器。
官样:官场做派。
肉食:比喻富贵生活。
嚼菜根:形容简朴生活。
捉舌:形容抑制不住赞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蔬菜,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蔬菜的鲜美和烹饪的技艺。诗人杨万里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风格,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田园诗意的喜爱。

"雪白芦菔非芦菔,吃来自是辣底玉。花叶蔓菁非蔓菁,吃来自是甜底冰。" 这两句通过形象鲜明的比喻,将春菜比作美味珍品,强调了食材的质地和口感,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

"三馆宰夫传食籍,野人蔬谱渠不识。用醯不用酸,用盐不用咸。" 这几句则描绘了烹饪技艺的高超和传承,以及对调味品的精细选择,反映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

"盐醯之外别有味,姜牙枨子仍相参。" 这句表达了对食物调味的独到见解,不仅局限于常规的盐和醋,更有其他如姜、牙等调料的搭配。

"不甑亦不釜,非蒸亦非煮。坏尽蔬中腴,乃以烟火故。" 这几句则是对烹饪方式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多种烹饪技巧,更强调了通过适当的火候来保持食物原有的鲜美。

"霜根雪叶细缕来,瓷瓶夕羃朝即开。贵人我知不官样,肉食我知无骨相。"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蔬菜的生长状态和烹饪后的美味享受,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两句"祗合南溪嚼菜根,一尊径醉溪中云。此诗莫读恐咽杀,要读此诗先捉舌。" 则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玩笑和警示,似乎在说这首诗太过美味,如果不小心品鉴,可能会因为过于沉醉而忘记了品味的节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蔬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烹饪艺术的深厚情感,是一首充满生机与美食享受的田园诗。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春晴

日透微风暖,风揉嫩日佳。

祇知趱桃李,不道落梅花。

形式: 五言绝句

昼睡闻雁

梦里霜鸿叫绝天,䰒松睡眼起来看。

殷勤甓社湖中客,送我南归到惠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柳絮

寒勒花迟却速残,暖将絮过忽吹还。

雪翻霁日光风急,毬衮回廊曲榭闲。

万里云天皆去处,群飞踪迹恣中间。

道渠催得春阑著,春不缘渠独不阑。

形式: 七言律诗

栀子花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