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中秋节的天气应该不会特别不同,不需要红色纱帐照亮角落。
山上的白云像白色的绸带横贯天际,水中明亮的月亮倒映在如小船般的湖面上。
还没完成短暂的划桨返回三峡,已经约定乘坐轻舟游览五大湖。
我想问问,这里的美景如此宜人,明年我还能记得这次与使君共赏的时刻吗?

注释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红纱:红色的纱帐。
座隅:座位的角落。
山上白云:高挂在山间的云彩。
匹素:像白布一样。
水中明月:明亮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卧浮图:形容月亮像小船浮在水面。
短棹:短桨,指小船。
三峡:长江上的三个重要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五湖:泛指中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诗人在中秋节对美好风景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全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

开篇“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描绘出一个不同于常规中秋节的场景,天气不温暖如往常,但却无需使用红色的灯笼来照亮座位的角落,这种描述增添了一份淡远和宁静。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景观,山上的白云如同横亘的白色丝绸,而水中的明月则仿佛是一幅飘浮的画卷。这里借助对比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美景,也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游历欲望和行动计划。尽管目前手中的船桨还不够完善,但已经预约了一艘轻便的小船准备在五湖中游弋。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向往,以及他对于未来的憧憬。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结尾两句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风景的追问和未来回忆的期待。诗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观景之地,并且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能回想起这一切,而不需要询问使者(可能是朋友或知己),因为这份情感和景致已经深深烙印在心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宁静以及友情的珍视。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月下赏析,更是诗人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答王定民

开缄奕奕满银钩,书尾题诗语更遒。

八法旧闻宗长史,五言今复拟苏州。

笔踪好在留台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欲寄鼠须并茧纸,请君章草赋黄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誇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百步洪二首(其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摩。

不学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