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观画兰有感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一幅兰花画卷时的内心感受与思考。
首句“春风吹香出芳林”,以春风轻拂,花香四溢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丛兰开傍西岩阴”进一步描绘了兰花生长于岩石阴凉处的自然环境,暗示兰花的坚韧与高洁。
“几回欲采意不适,路转溪回山更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采摘兰花的冲动,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暗示了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
“虚堂披图对幽襟,忽如揽衣度崎嵚。”诗人独自在空旷的厅堂中展开画卷,仿佛穿越到画中,体验着崎岖不平的道路,象征着心灵的探索与成长。
“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沈。”这里引用孔子和屈原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感叹道德与理想在现代社会的缺失。
“我方挥弦坐微吟,微吟未成日将晚。”诗人自述正在弹琴低吟,却因时间流逝而未完成,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往往受到时间限制。
最后,“冰霜欲来侵九畹,兰兮兰兮竟谁管。”冰霜将至,象征着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而兰花是否能安然度过,无人知晓,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描绘兰花的形象,以及诗人面对兰花时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对自然美、道德理想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