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夏孙桐所作,名为《章祐叔同年同有补外之志亦用山谷韵赠之》。诗中以“不为牛后为鸡口”开篇,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的不屑与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比“握粟之卜相往还”与“两臒宜在薮泽间”的位置,强调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人以“盐车崎岖峻阪上,刍秣何殊万金赏”描绘了仕途的艰辛与艰难抉择,无论是“为米折腰”还是“舍鱼取掌”,都体现了对个人尊严与理想追求的坚持。诗人借“苦说槁饿真不情,陆沈变计思典城”表达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改变的决心。
“为米折腰古所耻,舍鱼取掌今犹荣”进一步强调了对官场束缚的反感和对自由选择的肯定。诗人以“似君之才岂百里,我亦杜陵一男子”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和自我认同,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身份的反思。
最后,“滔滔方令长沮叹,沾沾胡效魏其喜”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正直品格的坚守。诗人以“君不见,将书掣肘事更难,一弦不调无能弹”警示人们在复杂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通过“公田种秫几偿愿,债台拾级先跻攀”描绘了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压力的矛盾,最终以“吁嗟,人生苟无适俗韵,何异鹿豕居泽鱼鳖山”总结,表达了对适应社会规则与保持个性之间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官场的讽刺,也有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