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愈从军

志士感恩起,变衣非变性。

亲宾改旧观,僮仆生新敬。

坐作群书吟,行为孤剑咏。

始知出处心,不失平生正。

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

驿尘时一飞,物色极四静。

王师既不战,庙略在无竞。

王粲有所依,元瑜初应命。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

今朝旌鼓前,笑别丈夫盛。

形式: 古风

翻译

有志之士因感恩而振奋,改变衣着而非改变本性。
亲戚宾客看待他有了新的眼光,童仆也对他充满新的敬意。
他坐着读书吟诵,行动中仿佛持剑独自歌咏。
这才明白,无论身处何地,内心都保持正直。
秋天的天地间带着凄凉,军令如寒风凛冽。
驿站的尘土偶尔飘扬,四周景色寂静无声。
朝廷军队并未交战,谋略高远无人能敌。
王粲有了依靠,元瑜开始接受使命。
一篇檄文如同明灯,安抚了百万民众的心。
今日出征前,笑着告别壮年豪杰的盛况。

注释

志士:有志向的人。
感恩:对恩惠或帮助表示感激。
变衣:更换衣物。
出处心:出处之意,指人的本心、初心。
凛凛:严肃、威严的样子。
王师:朝廷军队。
庙略:朝廷的谋略。
王粲:三国时期文学家,此处借代有才华的人。
元瑜:三国时期名士,此处同样借代。
旌鼓:旗帜和战鼓,象征战争。
丈夫盛:壮年男子的豪迈盛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送韩愈从军》,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志士的赞美和对朋友深厚的情谊。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朋友未来战功的期待和对其坚定品性的肯定。

“志士感恩起,变衣非变性”两句,表达了英雄因为恩义而起身行动,虽然外在的装束可能改变,但内心的品性却始终如一。这样的开篇,就设定了诗中人物的高尚气节。

接下来的“亲宾改旧观,僮仆生新敬”则写出了朋友和侍从对于英雄的新看法和增长的尊敬,透露出周围人对其改变的认可。

“坐作群书吟,行为孤剑咏”一句,描绘了英雄独自坐在那里吟诵众多典籍,或者在行动中如同手持孤剑一般,不畏强敌。这种境界不仅展现了其学识渊博,更映射出其勇敢无畏的性格。

“始知出处心,不失平生正”则是说英雄终于明白了出征的初衷,没有丧失他一贯的正直人格。这里既表达了对英雄深刻理解的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所共鸣的一种肯定。

“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两句,营造了一种肃杀而又紧张的氛围,通过对自然界和战场上的描绘,烘托出一种即将到来的战争气氛。

“驿尘时一飞,物色极四静”则是写出了马蹄扬起的尘土瞬间飞散,一切景象都在这份静谧中显得格外鲜明。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别的朋友所处环境的一种深情留恋。

“王师既不战,庙略在无竞”一句,表达了国君的军队既然已经停止战争,庙堂之中也就没有了争斗。这里可能隐含着对和平状态的向往,或是对于英雄所处战争环境的一种慨叹。

“王粲有所依,元瑜初应命”则是在提及历史上的名将或是诗人自己心中的偶像,这些人物都有他们依赖的力量,他们在初次接受命令时就充满了信念和决心。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通过对比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更加明确,而“百万心气定”则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不动摇的心志。

最后,“今朝旌鼓前,笑别丈夫盛”一句,则是在送别之际,对朋友壮丽的男子汉气概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深度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朋友不凡品格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即将到来战役中英雄将士们所持坚定信念的一种肯定。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送魏端公入朝

东洛尚淹玩,西京足芳妍。

大宾威仪肃,上客冠剑鲜。

岂惟空恋阙,亦以将朝天。

局促尘末吏,幽老病中弦。

徒怀青云价,忽至白发年。

何当补风教,为荐三百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形式: 古风

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鸦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

有物饮碧水,高林挂青蜺。

历览道更险,驱使迹频暌。

视听易常主,心魂互相迷。

浪石忽摇动,沙堤信难跻。

危峰紫霄外,古木浮云齐。

出阻望汝郡,大贤多招携。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借车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