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海樵山人新建的曲池之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池塘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首句“浚池叠青山”便已勾勒出池塘与山峦相映成趣的画面,山色倒映在水中,增添了池塘的生动与层次感。接着,“上栽百岁树,下周三折水”,描述了池塘周边种植着百年老树,水波环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日夕众鸟下,客至数鱼起”两句,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池塘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日暮时分飞鸟归巢的景象,还是客人来访时鱼儿跃动的情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接下来,“助筵摘果实,开芜种芋子”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池塘边欢聚一堂,采摘果实、种植芋头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上山一以望,高城正东迤”一句,诗人借登山远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城市风光图,高耸的城墙在东方蜿蜒延伸,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对比。随后,“波漾堂壁莹,野阔登览美”则将视线拉回池塘,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堂壁,显得格外明亮,广阔的田野与池塘景色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羡子善结架,多在聚景址。彼亭既孤绝,兹地何旷尔”表达了对海樵山人善于构建美好环境的赞赏,并通过对比,突出了池塘所在之地的开阔与宜人。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