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

清秋送残暑,隔屋忽闻砧。

远震星河夜,遥兴关塞心。

欲知针缕密,即是泪痕深。

他日功成后,逢人寄好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捣衣》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捣衣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

首句“清秋送残暑”,点明季节转换,清冷的秋天送走了炎热的夏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下来,“隔屋忽闻砧”一句,以突然的声响引入主题——捣衣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穿透了整个空间,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远震星河夜,遥兴关塞心。”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捣衣声带来的联想与情感。捣衣声仿佛震动了遥远的星河,激发了诗人对远方边塞的思念之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捣衣声的影响力放大,使之成为连接现实与想象、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桥梁。

“欲知针缕密,即是泪痕深。”这两句揭示了捣衣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捣衣不仅是日常劳作的一部分,更是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深思念的寄托。通过捣衣时的精细动作(针缕密),可以感受到思妇内心的痛苦与哀愁(泪痕深)。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具体又抽象,既直接又含蓄,展现了古代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最后,“他日功成后,逢人寄好音。”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经历了艰苦的等待与思念之后,当丈夫功成名就归来之时,思妇希望能通过传递好消息来慰藉彼此的心灵。这一句不仅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也蕴含了对爱情与家庭和谐的美好向往。

整体而言,《捣衣》诗通过对捣衣场景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情感体验和社会背景,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人性深处情感的细腻捕捉。

收录诗词(1432)

郭祥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字:功父
  • 籍贯:自号谢公山
  • 生卒年:1035~1113

相关古诗词

植杖

独往怜渔艇,群飞爱暮鸥。

谁云天地窄,自伴水云游。

荇叶青争老,蓼花红半收。

江头人事绝,植杖我何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空囊

床有牛衣卧,厨供石髓餐。

此身知是幻,卒岁不为难。

冰合潜蛟冷,云深病鹤寒。

青钱无得选,空挂一囊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秋笛

清秋闻笛弄,独立露沾衣。

天外云留住,水中龙未归。

悠扬声益苦,感激思何微。

不似前春听,梅花片片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黄山二首(其一)

秋物已潇洒,临高念岁穷。

阵收群雁没,峰断片云空。

月色山川内,笛声关塞中。

西人未柔服,长策在诸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